於此與我的導演你,之三|趙德胤
深夜洗碗想起那句俗諺:吃了什麼就會成為怎樣的人。去年和一位國外影展選片人到你家作客,我剛把酒開瓶,你便忙不迭端上一桌親手烹調的家鄉菜,雲南大薄片、蘿蔔燉肉、緬式雜菜。我推測你對菜色調味的配置,應該好比拍攝現場與演員的因材巧變、即興發揮。今年和你走了一趟菜市場,總不見你有多少猶豫閒聊,不及兩分鐘就和攤販迅速成交,買菜大概也和取景分鏡是一樣的策略思考。來台灣 15 年內,你不吃加工食品,沒喝超過 10 杯連鎖店飲料,化學添加物讓口腔充塞欲嘔的塑膠味,你用慣常淡然的口吻說。我想這是為什麼你拍的電影會是可被沉澱的物理性混濁,並帶有一股天然滯澀的鹹苦。
一年大半時間游牧在世界各地影展,而 16 歲前的你甚至走不過家附近那座山頭。兄姊為了討生活得偷渡到泰國打工,寄錢借錢攢足了 30 萬台幣才能讓你辦上護照。幸而讀書考試對你來說像小菜一碟,錄取台灣的高中後,一方面抱著淘金目的以此改善家計,一方面又打破學校師長對僑生的既定印象,從第一名入學到第一名畢業。得到留學台灣的機會像中樂透大獎,你喜愛這裡因為社會相對公平和諧,生活提升成一件有得選擇而且可以發揮創意的事。儘管這聽在當下的耳裡多麼唏噓,但我們又怎能想像你的家族史與幼年種種經歷,那完全可謂是《異域》加上《毒戰》的劇情。曾祖父和爺爺是抗戰時建設滇緬公路的軍官,從南京遷徙雲南,再從國民黨資援的反共孤軍裡出走,轉寄緬甸籬下。當地華人以文化身分自恃,是孤傲封閉的一群,環境栽出你與所有同輩之人格格不入的淳古枝幹,30 載的年輪裡綴滿近一甲子的皺痕。
在緬甸的生活一直很倒楣可你懷念,住在毒梟房東的屋裡常被包圍搜家、與一夥朋友出遊開車嚴重翻覆、拿叛軍槍枝上山打獵巧遇市長視察於是被抓進警局,或是莫名被人挾怨砍傷,難以置信的戲劇化事件不斷發生。國中畢業的孩子被迫抉擇挖玉或製毒兩款飯碗,戰時夜裡甚至要拿刀在家門守衛,你卻更記得學了 3 年的英文課,讀國際新聞、回教文化、莎士比亞和古典詩。你體認過對世界強烈的想望、高壓下微渺又巨大的自由,但這座和平島上的我只能嚮往它如前朝遺夢,並深知這樣的嚮往是基於衝撞標的與衝撞方法的雙重喪失。整體社會安逸缺乏企圖心,鎮壓住當代青年焦慮感的不是強人威權,而是小確幸和小清新,一種更具毀滅性的武器。
你已經拍過 3 部電影,更多部短片,過去作品皆在無比嚴苛的條件下產出:不想等待籌資,故只能以極低成本、極小的編制機動合作;緬甸境內禁止拍攝,所以從頭到尾是非法偷拍。聽聞預算數字和拍片細節的人無不瞠目結舌,《歸來的人》是你一人寫了粗糙的劇本,拿著機器找了臨演來現場即興,並挪用台灣新電影中廣受認可的藝術手法招呼了那麼回事,你自己也不見得喜歡;《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亦遵循相同模式 10 天拍完,鹿特丹影展給付的 3 萬歐元補助都花在後製。之於生長的緬甸,你有非常本能且衝動的情感需要宣洩,如果圖著在當地歷史上留名,你已然做到,但創作者必須意識自己的危機和重複性,緬華的生存掙扎也必須以縝密技術放大到普世皆準,而短期內技術得之不能,你們一行人走進了死胡同。前些日子,你在歐洲每天和紀錄片導演王兵進行嚴肅討論,你們同樣對接下來的創作路線感到迷惘。電影這行當你其實看得近乎透徹,途一是像現在一批中生代導演,寫好劇本找來有力製片,拿下不少輔導金並入圍二級影展,回到台灣上映個差強人意的票房,一趟流程走完得耗費 2 到 5 年時間,然而等待並非你所欲為;途二是維持原樣拍到 50 歲至臻化境,便一定能像金基德拿個威尼斯或坎城大獎。也是拜不熟悉台灣電影圈所賜,沒有面子問題更不打腫臉充胖子,又因為看不慣某些主流做法,對這兩途都抱持疑慮的你,正在經歷深刻反省期。
家用音響播放著電台古典樂,清清淺淺地漫向你我之間,古老的音色像你所謹守古老而禮貌的分際,將我們迥異的生活背景隔離開來。以為你的客廳會出現藤編或者深色木質的老派座椅,我想那很符合你的為人處事,結果卻為一襲豹紋椅套吃了一驚。家中物件你全撿人不要的用,不在電影以外費心力,專注創作的時候也不思念任何人。我覺得你是岸,吸納侵蝕與填積,自然生成。
每次拍片,你都帶了一本小說邊讀邊拍,想讓作品沾染些高行健《花環》的氣味和川端康成《雪國》的色澤,你說是沒有自信才這麼做,我倒認為恰好相反,希望受影響是因為你不怕被影響;這不是一個會被埋沒的年代,但是一個什麼都以發瘋速度消失的時代,不想等,不能等,這句話你經常掛在嘴上。人確實很快就會老了,下次我們再談起年輕,將會是我們都不再年輕的時候。
文已寫畢,你看這還像艾倫狄波頓嗎?不管是過譽還是誤會的比喻,我但願都不是吧。
【趙德胤】
趙德胤,1982 年緬甸臘戌出生,台科大工商業設計研究所畢業。畢業作品《白鴿》參與多項國際影展;2009 年獲選第一屆金馬電影學院,亦為成果短片《華新街紀事》主創;2011 年拍攝首部劇情長片《歸來的人》;2012 年《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國際迴響甚佳,售出日舞頻道全球電視版權;2013 年參與跨國短片創作《台北工廠》(北市影委會與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合作計劃)、《南方來的信》(鳳凰視頻出品);第三部長片《冰毒》已進入後製階段,並入選 2014 柏林影展 Panorama 單元;同時有一部關於緬甸玉礦的紀錄片正在拍攝中。射手座,現居中和。
【於此與我的導演你】
近來對「於此當下」的概念很是著迷,儘管我從不覺得自己擁有過它。但當我看向身邊這群投擲著青春、願能為小島帶來一些改變的青年,便衷心想記錄屬於某段時間軸線的痕跡,寫一部我們的台北電影青年誌。
這幾位也許還未導演過長片,卻都是我心目中優秀的新銳。關於台灣電影創作者的處境,用青黃不接形容不知道是否確切,也許這亦適用於所有時空中年齡相仿的 人。想相信一切沒有太糟,就像每代人都渴望自己活過一個輝煌年代,幸得與否,至少留下證明,曾經努力在黑暗中擦出一點點光亮。
【孫志熙】
曾任《CUE 電影生活誌》、《SCOPE 電影視野》主編。現從事專欄與文案寫作、短片推廣、獨立製片、跨國當代藝術組織台北組頭、地下電台主持人等,擁有多重身分與很多款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