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樂團放大鏡|「什麼?你們沒有人簽約?」——淺談獨立樂團自我經營

獨立樂團放大鏡|「什麼?你們沒有人簽約?」——淺談獨立樂團自我經營

作者魏佑竹
日期16.04.2015

事情是這樣子的,在台灣獨立樂團圈,能夠熬到開始被一年可能只會去一兩個超大主流音樂祭的人(但平常還是有在聽音樂喔)「知道團名」,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

想像你新認識了一個平常生活圈毫無交集的朋友,當對方聽說你正擁有一個樂團,並且(極度勇敢地)開口詢問團名;聽完團名後,點頭發出不自然高分貝的「喔~嗯~」,之後陷入一陣心照不宣的沈默。這就是大多數玩團人在圈外會遇到的狀況。接著延伸的話題,大抵不離「這樣有賺錢嗎」「那你們平常在幹嘛」「有接婚禮場嗎」,飯局立刻冷了幾度,嘴裡的啤酒也變苦了,雙方心中大嘆,嗚呼哀哉,不如歸去。

當說出樂團名時,對方會第一時間叫出「阿!我知道!」即使後面對話仍然不超過五句,都已經是獨立樂團的一大捷報了。

說到知名度,玩樂團就是這麼一件一點都不帥氣的事。

殘酷的是,這種狀況幾乎涵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獨立樂團現況。當玩音樂不僅止步於自娛,還想娛樂更多人,並且具有當作一生志業的企圖心時,如何推銷自己,就是絕對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每日功課。

安份守己做好音樂已經是基本中的基本功,如何自己把自己推出去,大家都是獨立的大人了,不好好認真打算可不行。獨立樂團自我經營有哪些重點,以下大致分為五種面向討論:

一、網路社群經營

首先先切為兩個大方向,一是內容素材的產出,二是如何運用並操作這些素材。

內容素材不外乎影片照片與文字,這些素材的製作門檻都已經相當低,智慧型手機時代,要錄要拍要剪要寫都可以一機完成,重點反倒是能夠持之以恆地搜集製作,畢竟素材永遠不嫌多。因此,不厭其煩才是最大門檻。當然,可以的話,引入單眼相機和專業攝影器材,加上後製剪輯,能讓你的彈藥庫更富裕。

好戲在後頭:有了這些素材,該如何把牌好好打出去?

內容行銷這句話,放在獨立樂團身上,簡單來講就是,做個「總是有話題/令人想認識的人」。是啦我知道你的樂團或許是走酷一點的路線,但冷僻也有冷僻的走法,重點不是話多話少,而是樂團如何運用你獨有的語言對你的族群說話。一張照片,一行字,也可以代表千言萬語打中樂迷心,但前提是,你總得表達出來才行啊大哥。一直當個憂鬱悶葫蘆等待別人來挖掘你心中小淨土的美好時代,早在你國中二年級那年便已一去不復返了,面對事實吧。

Facebook 粉絲專頁,有沒有每天更新?有人留言,有好好回應對方嗎?部落格,有沒有定期整理?是否記得放入關鍵字以利搜尋?其他社群工具,有沒有好好思考過如何利用?想進軍日本,Twitter 帳號應該要申請一下;想反攻大陸,微博怎麼玩也該研究研究。

是,這些事是不帥。但你是個獨立的大人了,應該可以自己打理好自己的房間。

整理好樂團儀容,多多發話丟球給樂迷。創造互動,才能讓更多人認識你們。

二、週邊製作販賣

練團錄音出專輯拍 MV 都要錢,樂團要長久,需要資金來運作。沒人罩的獨立樂團怎麼辦?自己看著辦。(廢話)

除了靠商演場跟門票錢,週邊也是收入來源之一。好的週邊設計,可以帶出樂團的形象特色,更是讓樂迷去影響其他潛在樂迷的最佳宣傳品。抓出樂團的核心價值,從而推出主題式商品,每季不同主題,利用話題帶來新的刺激,同時也與前面提到的社群經營相輔相成,每隔一陣子就有新把戲給樂迷期待。

這方面,鎖定棒球為核心的 P!SCO 就做得很徹底,長期耕耘到現在,樂團形象跟棒球已經緊密連結,從專輯到團服延伸至各平台主視覺,環環相扣,具有極鮮明的辨識度。在音樂祭一旦出現球衣大軍,幾乎立刻就可以確定是 P!SCO 的樂迷,實在是相當漂亮的一著。

三、分工協調

大家學生時代都做過團體分組作業吧,那麼有些話,我們就不用說得這麼明白了。

團務分工,是許多獨立樂團的死穴。或許是搞樂團的大多偏向感性,處理事情的理性思維,在此時反而比音樂更像是一門藝術。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樂團的難題也不盡相同,但核心價值抓住八九不離十:共識。團員間具有共識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共識出來了,後續的分工合作才能順利展開。否則,後續的開枝散葉極可能長出拐瓜劣棗來,多頭馬車,反倒分散力氣了。

四、專輯的意義

「專輯是樂團/藝人的名片」,老調一再彈,亙古總如新。

每一張專輯都代表樂團的現況與自我定位,那是一種主動出擊,而非「時候到了數量差不多了那我們來發個專輯吧」這樣的被動心態。

不僅僅是把每首歌單獨做好就沒問題了,還需要思考歌與歌之間的意義,整張專輯想要傳達的意念是什麼。所以說,一旦打算發專輯,準備的歌曲數量最好大於準備收錄的曲目數量。這張專輯打算收錄十首歌,那最好有十五首歌提供選擇,務求專輯選歌有邏輯存在,而不是因為現在有十首歌,所以把十首通通收錄這張專輯。風格設計當然也要與意念互相呼應。

就算是名片,也有分成名家專人設計,和影印店 99 元印到好的差別啊。該選擇哪一種當臉面,清晰可見。

五、夥伴的定義

一個獨立樂團,了不起六個團員,就算是相當緊繃了。團務的事情當然大多數由團員處理得了,然而還有很多事情,會需要團員以外的人來幫忙:表演現場影像記錄?維持表演順暢的技師?燈光及音控人員?週邊販賣區銷售?後期平面及動態視覺再製?在在幾乎無法由表演者兼任。這也是獨立與主流的關鍵差別之一。

每個站上舞台的人,背後都有一群團隊。如何尋得夥伴,彼此扶持成長,便是樂團各自的本事。唯終究要記得一件事:沒有誰是無可取代,也沒有誰有義務提供協助。記得,對願意共同奮鬥的人們隨時抱持感激之心。

總結以上,這些功課應該要做到何年何月何日才算成功呢?我想,直到有一天,出現圈內人驚訝地對你說:「什麼!你們竟然沒有人簽?那你們的行銷怎麼做得那麼好!」

我想,那就算是微小但確切的成功了吧。

 

 

【獨立樂團放大鏡】

台灣小清新 / 後搖 / 文青系樂團已經夠多,關愛眼神早把他們烤到發燙,但鮮少人把眼光放在除此之外的地方;專業非專業樂評人滿為患,不差我一個木耳來逞口舌。本系列書寫出發點 並非樂評亦非樂手,而是僅僅身為觀看者的不中立觀察:看別人表演,看別人玩團,看大局。聊聊鮮有人關注、樂團圈獨立到不能再獨立,各種小人物上籃的姿態。

 

CHU

做過美編,當過書編,賣過文案,玩過 VJ,徹底不務正業的臺北人。寫宵夜文但不吃宵夜,樂團圈局裏局外看不完。發了個在臉書上天天寫、連續寫一年的願,然後就來到這裡了。
部落格:根性與劣根性

#行銷 #社群軟體 #P!SCO #獨立樂團 #音樂 #台灣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CHU
攝影CHU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