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多瓦,永遠離經叛道的電影頑童(一):阿莫多瓦的創作美學

阿莫多瓦,永遠離經叛道的電影頑童(一):阿莫多瓦的創作美學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7.01.2017

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可說是當代歐洲最具個人特色、最成功的導演之一,無論在商業性與電影評論的高度上,都具有亮眼的表現,也多次獲得坎城影展、奧斯卡的肯定,從 1980 年第一部劇情長片《佩比、露西、朋》(Pepi, Luci, Bom and Other Girls on the Heap,1980)以來,至今已累積多達 20 部長片作品,創作力道仍源源不絕,穩定而多產。其愛恨分明的角色人物性格、色彩運用之鮮明大膽、善用隱喻的符號、對性與慾望、愛與死、性別認同的無畏探索,在在都顯示出西班牙文化中熱情而直率的一面;長期合作之女演員在阿莫多瓦的鏡頭下,無不充滿魅力、氣場十足,他總是能夠展現每一位女性迷人之處。

看阿莫多瓦電影是令人愉快的,他總有令人驚喜的創意與顛覆性,片中角色的服裝造型、性格設定、情節安排,時常讓人大開眼界,絕不只是身材佼好、魅惑窈窕的大家閨秀。再怎麼張牙舞爪、誇張俗艷的造型,再怎麼市場大嬸的個性,在阿莫多瓦電影中總能衝突但又自然地存在,像是《Kika》中的致命女郎(femme fatale),身穿鐵灰色的全套緊身衣,頭盔的稜角尖起,頂著一台指向前方的攝影機,胸部刻意以金屬支架做成罩杯的模樣;而由阿莫多瓦多年閨蜜 Rossy de Palma 飾演的女角們,以不可思議的花枝招展造型,熱烈而喧鬧地豐富了他的電影。

IMAGE

Rossy de Palma 和 Carmen Maura 在《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1988)

IMAGE

Rossy de Palma 在《慾望法則》(Law of Desire,1987)中首次出現

Rossy de Palma 與阿莫多瓦相識於馬德里地下青年文化奔騰的八零年代,她首次出現在《慾望法則》(Law of Desire,1987)中,其不太對稱的五官、比一般人要細長的臉與尖挺的鼻樑,鼻樑中段還有些歪斜,似乎與人打了一架般就上戲的長相令人印象深刻。此後,Rossy de Palma 與阿莫多瓦結成了閨蜜好友,在他多部電影中演出,角色相當多樣,從女藥頭到愛戀同性的女僕,她決非絕世美豔的那種女演員,但凡是有她出場的場景,總是氣勢十足。

此外,阿莫多瓦還喜歡在電影中呈現舞台的表演場景,這與他年輕時便高度參與西班牙地下文化活動有關,他不僅和朋友組成龐克樂團,也在馬德里的酒吧中認識了許多夥伴,包括從第一部劇情長片便開始合作,後來成為他電影中重要演員的卡門穆拉(Carmen Maura)。最令人驚喜的是,在《慾望迷宮》(Labyrinth of Passion,1982)裡,阿莫多瓦一如他第一部作品那般,再度將馬德里的地下音樂場景搬入電影中,他甚至親自披掛上陣,套上網狀絲襪、身穿綁腰風衣,秀出了他作為電影導演之外的另一個身份──擔任樂團主唱,在電影中的一個酒吧變裝秀的舞台上,跟他樂團夥伴聯手賣弄風騷、唱作俱佳。

當時年僅 30 歲的阿莫多瓦,頂著一頭蓬鬆的黑髮,畫著龐克煙燻眼妝,一對圓滾的黑眼珠靈動魅惑,跟著龐克音樂強而有力的節奏,自由地叫喊著,不時地跟台上台下的人們互動,擠眉弄眼。變裝皇后、地下樂團,常在他的電影中登台,讓那些被主流社會給貶抑的次文化得以展演,透過電影的形式存留下來並廣為流傳,成為該時代的馬德里青年文化的一重要切面。

IMAGE

Pedro Almodovar 在作品《慾望迷宮》(Labyrinth of Passion,1982)中登台演出

阿莫多瓦的電影總充滿著難以規訓的姿態,他對於主流社會噤聲、不敢談論的議題總是無所畏懼,性,絕對是阿莫多瓦電影的主旋律──特別是西班牙這傳統天主教社會所逃避碰觸的,包括亂倫、戀童癖、性侵,這些在社會中時常發生但人們卻隱而不談的題材,通通在阿莫多瓦犀利而敏銳的視角下搬演至大銀幕上。此外他電影中的角色也常見男同志、跨性別者、直視慾望的血肉之軀,以及對宗教的質疑,這對出身拉曼查(La Mancha)窮困農民家庭,從小進入教會學校讀書,被期許要當一位神父的阿莫多瓦來說,他的電影創作無疑是直搗這天主教社會最敏感之神經、極具挑釁意味、顛覆僵化思想,站在一個前衛而革命的政治批判立場之上的。

儘管阿莫多瓦的題材總是如此沈重、具政治性,但是他總是以戲謔、帶著黑色幽默、敢曝美學(camp)──在蘇珊桑塔格的語境脈絡下意指「透過擾動性別之行為來進行自我證明的立場」,它意味著戲劇性、媚俗、不登大雅的大眾文化,它是一種表現美學的形式、態度與方法,一種對「低級趣味的高級式欣賞」,用以顛覆陳規、慣習。在阿莫多瓦的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藉由敢曝(camp)作為一種美學策略,以搞怪來鬆動正統,以妖媚來顛覆父權。這在他許多作品中都可看見這類的角色,透過變裝/變性、陽剛的男子可見女性的陰柔,陰柔女子可見男性的陽剛氣質;而在近期作品《飛常性奮!》(I’m So Excited!,2013)中最為明顯,那三名男同志空少便是浮誇地展示其 camp 的妖豔。

IMAGE

《佩比、露西、朋》(Pepi, Luci, Bom and Other Girls on the Heap,1980)海報

除了以上特點以外,阿莫多瓦的創作還時常跟當代藝術家結合,特別是他的電影海報、作品裡的字卡,多採用大膽而前衛的設計──大色塊、卡通風格、善用拼貼,阿莫多瓦的電影海報可說是其美感的重要延伸。比如首部劇情長片《佩比、露西、朋》的海報,是由漫畫家 Ceesepe(a.k.a. Carlos Sánchez Pérez)創作的作品,以顯著的卡通畫風並結合如漫畫般分格,片中三位女主角分別是以另一種橫線條構成的筆觸放置在畫面中央,人物的臉色怪誕,呈現出對應影片風格的黑色幽默;《慾望法則》的西班牙版海報亦是 Ceesepe 為阿莫多瓦設計的,展現截然不同的繪畫風格,強調人物與場景組合起來的氛圍,扭曲空間透視,呈現憂鬱而壓抑的內在情緒。

IMAGE

《修女夜難熬》(Dark Habit,1983)海報

 

《慾望迷宮》(Labyrinth of Passion,1982)、《修女夜難熬》(Dark Habit,1983)、《我造了什麼孽》(What Have I Done to Deserve This?,1984)這三部作品的海報,都由阿莫多瓦的老友 Ivan Zulueta──是電影工作者也是藝術家,兩人在拍攝阿莫多瓦的第一部短片時認識;Ivan Zulueta 為阿莫多瓦設計了多部電影海報,在字型設計上,他總能捕捉到電影的關鍵細節大做文章,特別是《修女夜難熬》的西班牙文片名 Entre tinieblas,兩個重複的 T 在藝術家巧思下變成了代表宗教的十字架,顯著地標誌出整部電影貫穿的宗教元素。《鬥牛士》(Matador,1986)的海報,則由藝術家兼流行明星 Carlos Berlanga 設計,他採用尚‧考克多風格般的人物極簡線條,勾勒出電影中兩位以「鬥牛」精神在探究性愛與死的男女主角,背景的紅藍黃色塊令人聯想到蒙德里安。

IMAGE

《鬥牛士》(Matador,1986)海報

 

來自阿根廷的設計師 Juan Gatti 亦是阿莫多瓦時常合作的對象,例如《瀕臨崩潰邊緣的女人》(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1988)、《窗邊上的玫瑰》(The Flower of My Secret,1995)、《悄悄告訴她》(Talk to Her,2002)、《玩美女人》(Volver,2006)、《破碎的擁抱》(Broken Embraces,2009)其風格較為現代、結構,多運用色塊、圖像的拼貼,並且在字型的選用上,也傾向使用印刷字體。

電影海報可說是一部電影給觀眾的第一眼印象,特別是在以前影音資訊尚未如此流通的年代,在觀眾看到電影之前,海報作為一種宣傳品,扮演著傳遞影片重要訊息的角色。它不只是挑張電影劇照加上片名、標語這樣簡單,它是種呼應電影的作品,是海報設計師在消化過或是理解電影風格與主題之後,重新創造出來的作品,阿莫多瓦深諳電影海報的魅力與重要性,因此他從不馬虎對待,並樂意與同為西班牙語系的不同藝術家合作,共同打造出極具代表性與時代意義的海報作品。

#Juan Gatti #Carmen Maura #Rossy de Palma #Pedro Almodóvar #阿莫多瓦 #電影 #西班牙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謝以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