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選書|
在台灣尋找,餐桌上的家鄉

二月選書|
在台灣尋找,餐桌上的家鄉

作者BIOS 選書
日期28.02.2017

勒龐與星火燎原的群眾論述

◎文化《烏合之眾》

古斯塔夫・勒龐在 1894 年出版這本講述群眾心理學的《烏合之眾》,一年後出版英文版,都立刻成了暢銷書。一波波重擊歐陸的革命浪潮之後,或許大家都迫切想了解那個推動一切的巨大力量——有人盛讚為「人民的勝利」,但也有人心有疑慮:是什麼讓個體成為「無意識的劊子手」?

勒龐儘管沒有生逢法國大革命,親眼目睹瘋狂群眾改變世界,但也難以脫離後續效應。書中寫到攻佔巴士底獄的情景:「他是個失業廚師,無聊的好奇心使他來到巴士底獄,想看看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因為大家都這麼認為,他也認為這是一種愛國行為,甚至覺得自己應該得到一枚勳章,獎勵自己手刃惡魔⋯⋯他拿著一把借來的刀對著裸露的脖子下刀。」他以知識份子自居,站在群眾的對立面論述群眾;即使熟諳群眾勢力,卻也深深對此感到畏懼。經過百年,現在看來書中有些觀點有失公允,過時及政治不正確,甚至將女性貶為較低級的進化型態。

那為什麼,我們還要讀《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作為研究「群眾心理」的指標著作,此版本增收了詹偉雄的導讀文字,與原有的羅伯特・莫頓(Robert Merton)的序言皆寫得鞭辟入裡,確實是為預備潛入這本《烏合之眾》的讀者,業已挖鑿好的河渠。導讀和序文不僅指出勒龐的論述中自相矛盾或錯誤之處,也點出它不可被取代的傳世價值,疏通整趟閱讀《烏合之眾》的思考脈絡。更重要的是,如詹偉雄所說,我們推崇民主、渴望群眾,但「對群眾可能產生的暴力後果一無所悉」。

作者: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著,周婷/譯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7. 02. 11

 

立足於文學領域的「戰後台灣文化史」

◎文學《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

乍看《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書名,會對於「發明」這個詞彙的使用感到費解,而作者紀大偉在第一章緒論裡,便對此遣詞有所註腳,「我談的發明不是『器物』,而是被視為『傳統』的『慣例』。」說是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在〈傳統的發明〉(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裡所指稱的「發明」的變體。

同志文學是「讓『讀者』『感受到』『同性戀』的文學」,他稱此為「暫時」的定義,因為定義是需要隨著時代演進來檢視的,這是他嚴謹的學術姿態。書中章節以十年為跨度區分,從 20 世紀前半葉起一百多年的時軸,其中蒐納的同志文學不分雅俗,文學名家和凡庸之輩同等重要,企圖以「量」的採集,盡可能還返最接近「真實」的原貌。

近代,「歷史多軸」的觀念泛起了相當的響應,在本位史觀的主幹脈絡之外,逐漸有寬容度納進與「朝」相望的「野」史,讓女性、黑人、原住民、新移民等長期被屏蔽的群體,能夠撥雲見日地被正視。《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是一聲響徹的鳴槍,所代表的不僅是同志文學,紀大偉以更大的格局定位之:「立足於文學領域的『戰後台灣文化史』」。

作者:紀大偉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7. 01. 25

 

南洋與台灣,新移民的兩個原鄉

◎飲食《餐桌上的家鄉》

報導文學,如關注基隆港區被時代洪流撲襲的《靜寂工人》、日本生存線上下求生卻長期被漠視的《最貧困女子》,都透過第一手資料讓讀者有機會觸及自身生活以外的社會層面。《餐桌上的家鄉》以紀實南洋姐妹的生命故事為主食材,再以 31 道南洋食譜豐富提味,在感同身受新移民的箇中酸苦之後,也能夠動手做出那曾經「異國」的料理。

上月選書《魚翅與花椒》中提及,倘若飲食順應了,長久鞏固的文化價值將會隨之動搖,「該在多少的生活層面上入境隨俗」,成為留學生的拉鋸。《餐桌上的家鄉》也遭逢相似的處境,一群因為婚嫁遠渡來台的南洋姐妹,她們沒有選擇地必須抑制自己對於家鄉菜的口腹之慾,只能在姐妹聚會時一齊烹飪、啖食那些不見容於婆家的道地南洋料理。

台灣「本土文化」的定義應是流動的,然上從制度、下至民心對於新移民、新移民之子還是抱持著相對多的偏見,這本《餐桌上的家鄉》必然成為其中推助的力量,直到台灣社會真正不分「異」、「己」,擁抱與接納這群「台灣人」之時。

作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著,胡頎/執筆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7. 01. 17

 

Toss a coin,選擇的爛漫變數

◎飲食《在台灣尋找 Y 字路》

若對近期的台灣書市稍有關注,每個月都至少會有一種「主題取材」的工具書出版,透過寫作者第一手資料的採擷、編輯,讓原初可能不廣為周知的選題,被賦予新的詮釋,燃起花火,例如去年十一月的選書《咱ㄟ淡水魚》,或這本《在台灣尋找 Y 字路》。

「Y 字路」這個說法,來自日本藝術家橫尾忠則的《Y 字路》系列繪作,讓台灣人更容易理解的說法是「三角窗」,是攬客的金店面。我們總在聽聞這個詞同時嗅出一股可趁的商機,然作者栖來光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切入,援引清代、日本時代的古地圖,將城廓的演變進程躍然紙上。

《在台灣尋找 Y 字路》中蒐羅了 45 條 Y 字路,其中 42 條座落於大台北地區,其餘 3 條為作者遊歷台灣各地時的偶然發現,偏重於北部的尋訪與其自身的活動版圖。她因為婚嫁於 2006 年起定居台北,對於 Y 字路的熟習與眷慕來自從小上學的那條通學路,在保有「選擇」的岔路口往左或往右,是充滿爛漫變數的自由意志。這本著作於她而言,像是一列地理往心裡的直通車;對台灣人來說,則是連結歷史與現在的時光機。

作者:栖來光(Sumiki Hikari)/著,邱函妮/譯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17. 01. 05

#心理 #選書 #文化 #飲食 #同志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曾榆皓
圖片提供臉譜、聯經、時報出版、玉山社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