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影評|《天才的禮物》:學習面對不平凡

每週影評|《天才的禮物》:學習面對不平凡

作者張硯拓
日期08.05.2017

《天才的禮物》是我今年目前看完,特別喜歡的電影之一。但收服我的理由不是它多麼聰明,或多有見地,而是那些人情的俏皮與溫暖,還有良善。電影一看完,我就告訴朋友:我喜歡這片甚大於《關鍵少數》——後者是一部把大題目拍得輕快,拍得有趣但也簡單規矩的電影;反之《天才的禮物》聚焦一個同樣不小的議題,但是專心把一部分的面向做到好,做到了動人,如此足矣。

而這要從馬克韋伯(Marc Webb)的導演資歷說起。幾乎所有台灣的影迷都認得,他的《戀夏500日》打中了愛情中被忽略的視角,那樣的甜美和狠準,跟男女主角的化學反應,又不相衝突。那之後《蜘蛛人:驚奇再起》至今仍是我最愛的英雄片之一,即使到了續集的劇本一團糟,大銀幕上的小倆口互動依然那麼可愛,讓我願意原諒一切。由此也可斷定:馬克韋伯最拿手的正是把演員對戲的火花,捕捉在鏡頭裡。

到了《天才的禮物》,這成為克里斯伊凡(Chris Evans)和年僅九歲的小女生瑪金納葛蕾絲(McKenna Grace)的舅甥情(舅舅與外甥女),能鬥嘴,能有默契,也能夠依依不捨。故事一開始,早熟的小大人與曖曖內含光的帥哥前學者,住在有點克難但不髒亂的郊區小屋,過著有陽光有水也有歡笑的日子。他們陪伴彼此,照顧彼此,還有一隻獨眼貓作夥,這樣的生活真是無懈可擊,對吧?

當然不能完全對。或者說,人生的可能性和甚至必要性,都往往不是這樣的生活能夠負荷的。正要上小學的瑪莉,是個精通高等微積分的數學小神童,而這繼承自她媽媽,一個已經過世、一輩子浸淫在數學高塔裡追尋真理而(疑似)迷失了自我的天才。為了不讓她步上同樣的路,舅舅法蘭克帶著她住在塵世之外,只為了給她一個「平凡」無憂的童年。

但隨著瑪莉上小學,她的天份和智識不可能不被發現;這隨後引來了她的外婆/法蘭克的媽媽的介入,這位同樣也是一輩子追求學術成就的女子,曾在女兒身上無法完成的夢,如今轉移到了外孫女身上。但法蘭克完全抗拒,認定這將毀掉瑪莉的人生,於是雙方對簿上了公堂。

整部《天才的禮物》的情節主線,就是這樣的問句:當你生出一個天才兒童,是要給予他符合智能的(超前的、紮實的)教育,越早發揮他的「才能」越好?還是應該先享受快樂的童年,學習在「一般人」群體中的種種人際,和自我認知?

前者是教養腦袋,後者是涵養心靈。而從好萊塢浪漫化的眼光看出去,本片當然比較偏向後者。但它並沒有忘記問一些公平的問題,譬如:把天才兒童放到一般的學校裡,學著他們早已不需要的基本課程,這難道不是在浪費他們的時間?如果在知識上有強烈的渴求,為何不試著去滿足它?甚至對整體人類的「greater good」(如果有這東西存在的話)而言,不讓超越凡人者去行非凡之事,這到底是卸除他們的「負擔」?還是在造成他們逃避「責任」?(畢竟有人說過:「能力越大,責任就越⋯⋯」)

這一切如果問的是成年人,那很簡單,一切端看自由意志。但正因為是「兒童」,《天才的禮物》的眼光就放在「教養者」身上,而沒有人知道應該怎麼選,才不會讓未來的她後悔。同時,這個故事更進一步討論了:很多時候,比起「什麼對孩子好」,大人們決策的根據其實是自己意志的延伸。片中的外婆寄望女兒/外孫女功成名就,求的是「引以為傲」,這是以愛之名行自私之實。然另一方面,當法蘭克做出決定,包括堅持要給瑪莉他認為「對」的童年,或在情勢不利的時候(基於害怕失去的心理)選擇妥協——這不也是受到過去(失去姊姊)的傷痛,而順著情感在下判斷嗎?

那之後,更重要的疑問其實是本片的前半部裝作不知道,最後才搬出來當「解答」的:為什麼這兩種方向,只能二選一?不可以兼顧?《天才的禮物》到了結尾,讓瑪莉白天去大學上課,下午回到社區跟小朋友一起玩——這就對啦,誰說沒有中庸之道可以選?

於是就主題而言,《天才的禮物》讓我真心喜歡的,其實不是議題而是人,是角色,是演員的演出。繼三年前自導自演《紐約愛未眠》(Before We Go)之後,克里斯伊凡再次脫下了星條旗戰鬥服,回歸溫馨喜劇路線,但去英雄世界磨了一圈回來的他,褪去了輕佻小生之氣,變得穩重,好親近,而且讓人覺得真誠。我特別喜歡的一場戲是:當法蘭克在校長室面對一群(其實也是真心為瑪莉好)的教職員,用幾乎是慨嘆的口氣道出身為「不平凡的人」的辛苦,和學習擁有一個平凡人生的重要,那段演出打到了我心裡,讓我相信他不是意氣用事。尤其讓一個其實是「英雄中的英雄」的扮演者,講出這些話,背後的多重趣味更是讓人莞爾。

由此延伸,小瑪莉真正需要學的,不是高等知識或基礎知識,而是怎麼跟人相處,怎麼接受自己的「不同」,面對他人的平凡,從中找到相處之道。甚至是從中看見其他人(在智識以外)的不凡之處,並懂得欣賞,知道自已的天份也只是人的許多「品質」的其中一環⋯⋯這種種,《天才的禮物》都碰觸到了,都在這對親子間的相處以及對外的互動、改變之間,流暢完成。

這是個討論天才教育的故事,雖然編導演都不是天才,沒有為這個巨大的議題找到突破性的答案,但是套一句我兄弟的話:「原來世界有像這編劇、這導演這麼溫暖浪漫的人」。再加上電影兩位主角的設計,讓我一直想到《20世紀少年》的賢知和神乃,非理性再加個十分!推薦《天才的禮物》給口味跟我相近的朋友,看完會心滿滿的,而且甜甜的。

 

【張硯拓】      
影評人,1982 年次,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評審,經營【時光之硯】部落格及粉絲頁十年,著有電影散文集《剛剛好的時光》。信仰:「美好的回憶是我的神。」

#戀夏500日 #天才的禮物 #每週影評 #時光之硯 #張硯拓 #電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張硯拓
圖片提供福斯影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