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選書|鬼才墨必斯的《伊甸納》:科幻裡都是人類心靈的複雜幽微
《伊甸納》真是一部偉大的作品。說起來有點煽情,但翻開書頁感受墨必斯(Mœbius)細膩又奔放的色彩,複雜又精緻的想像,並追溯其中的心靈意識運動,很難忽視自己心底被激醒的那股能量。
如今被視為法國漫畫巨匠的墨必斯,有太多豐功偉業可以訴說。帶著影迷私心,或許我們可以從《曠世奇片之死》(Jodorowsky’s Dune)聊起。這部紀錄片描述邪典電影大師 Alejandro Jodorowsky 要把科幻小說《沙丘魔堡》拍成有史以來最狂的電影卻華麗失敗的過程。1974 年,他召集一群豪華到讓人下巴掉下來的班底,有達利(沒錯就是那個達利)、Orsen Welles、Pink Floyd⋯⋯還有墨必斯。以本名 Jean Giraud 出現在紀錄片中的墨必斯,被 Jodorowsky 請來畫分鏡,一格格重現書中的科幻世界。
特效負責人 Dan O’Bannon 回想起來,依然驚嘆於墨必斯的效率與質量:「我這輩子沒看過畫得這麼快的藝術家⋯⋯當你把這個速度和驚人的品質放在一起,看他作畫簡直是目睹超自然現象。」
後來,Jodorowsky 太過前衛的宏偉計畫終究崩解了,墨必斯筆下的世界成堆成堆葬送。Dan O’Bannon 因為這部片的分崩離析陷入人生低潮——直到雷利史考特搜羅大批 Jodorowsky 遺落的工作人員,包括他和墨必斯,在 1979 年完成《異形》。曠世奇片的不得不死,為後來科幻片打開生機,Giraud/墨必斯後來影響或參與的作品包含《銀翼殺手》、《電子世界爭霸戰》、《第五元素》,彷彿人類想像世界的拓荒者。
這次出版的厚厚一冊《伊甸納》,起初只是受雪鐵龍(Citroën)汽車之託。
1980 年代初期墨必斯炙手可熱,他估算這是唯一一部不須和編劇合作的發想創作,便把原先的 6 頁規格發展成 39 頁小品《在星星上》(The Star)。故事敘述兩個太空世界的子民阿丹和天才機械修復師斯迪爾意外迫降,卻發現這顆「九號星」聚集各種星際人種,宛如宇宙基因庫般的諾亞方舟。星球上有個神秘的金字塔暫停了時間,抗拒所有人的理解,但接受了斯迪爾,並連帶將所有人帶往傳說中的另一個領域:伊甸納。
《在星星上》原先在這裡就結束了。但在那之後發展更不可思議:接下來的二十年,墨必斯不斷延伸這個故事,角色彷彿隨著他的際遇成長。下一章《伊甸納花園》裡,兩人「受困」於陌生的原始環境,一個對太空時代來說非常可怕的自然花園,在飢餓威脅下才終於嘗試了蘋果、喝溪水、接近土地。原本長相毫無特色,幾乎沒有性別特徵的兩人竟然逐漸演變為一男一女,並產生情慾。開啟感官、脫離機械式的規訓之後,兩人進入一層一層夢境與現實交織的心靈冒險。
我想到《曠世奇片之死》裡頭另一位藝術家 H.R.Giger(他被稱為「異形之父」,也被雷利史考特找去了)說的:「他(Giraud/墨必斯)畫起畫來就像機械,像機器人,真是不可思議。」許多人把能與機械感應的超能工程師斯迪爾視為墨必斯其中一面,但理解人文歷史、感性的阿丹也是他的另一面;一個擅於技術,一個可以感知。而經過科技與人性相互影響、質疑的這二十年,穿越夢境的追尋與挑戰,兩個面向的墨必斯終於重逢,能夠成為「一」。或許墨必斯本人隨著時間積累的心靈追尋、自我辯證與懷疑、對於宗教哲學等思考,就具象化成這本《伊甸納》中的冒險之旅。
我們看科幻電影、科幻小說、科幻漫畫,看的是什麼呢?不就是圖一個,複雜幽微的心靈替我們預視的世界,以及那超越現實的存在與現下人世依然共享或延伸的思考?而在《伊甸納》裡,我們一邊驚訝於他往未來延伸的觸角,思緒又一再回到我們當下的混沌空間。無論墨必斯往未來奔馳多久,我們依然感謝他,留給人世這樣的作品。
《伊甸納:星際修復師的奇幻迷航》
作者: 墨必斯(Mœbius)
譯者: 陳文瑤
出版社:積木
出版日期:2018. 03. 03(曾於 2017. 08 推出首刷限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