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詩不再是一場幻覺:從 VR、AI 進入詩的異托邦
社會科學家傅柯曾提出「異托邦」的概念。不同於烏托邦,意指「不存在的空間」,異托邦是一種實際存在,外於主流世界,卻又照映出主流世界景象的空間。透過對異托邦的觀照,我們能對所處的社會,有更多的認知與理解。
今年於近期展開的臺北詩歌節就以「詩的異托邦」為主題,以詩為鏡,讓人們透過詩,重新觀看城市的映象。詩號召自由、擺脫框架,又在自由與框架的拉扯之間美麗。策展人鴻鴻與楊佳嫻說:「異托邦就是在改寫空間的意義,今年期許詩能成為改寫城市空間意義的媒介。」邀請多國詩人來台參展、與台灣詩人對談,舉辦詩社特展、影展、演出等等活動,將詩與音樂、劇場結合,增添詩的可能。不只改寫城市空間的意義,也企圖顛覆常人對「詩」的理解。
詩的空間與夢境:楊乃甄《日夢》VR 展
「在《日夢》的 VR 世界裡面,你可以停留時間、讓時間倒轉,甚至重組文字,感覺很像詩人常做的事。」 ——駐市詩人黃裕邦
配合主題「詩的異托邦」,今年詩歌節舉辦「《詩蠹阡陌》VR 體驗展」,展出楊乃甄的 VR 作品《日夢》。《日夢》嘗試將詩的世界具象化,其中「文字塚」超現實地將文字轉化為一個個物體,使文字的形象變得生動而立體,棲息在生活裡種種風景與角落中,讓參觀者一窺詩人玩弄、冶煉文字的技藝與靈思。
詩意的展現不只來自文字,也是詩心長期的薰陶,重述經驗與調度意象的能力。「日夢」的概念源於巴舍拉的「空間詩學」,展覽也試圖重現詩人如何透過從小到大所經驗的外在世界來形構出內在世界的獨特風景與意象系統;現實的景物如何召喚記憶中的元素,過去記憶又如何反饋將臨的現實。
在那樣的內在空間裡,你發現一切的事物都從各自的模樣,變成為你心中的模樣。桌椅的形狀蠢蠢欲動,景物的輪廓逐漸曖昧,文字自紙面剝離,辭義從字體抽身。色彩、溫度、質地,隨著你的心境不停變幻;你的心境變化源於外在,外在影響了內在。詩這個媒介,讓這座能夠自如調度的異域,由內往外翻,包裹城市空間。
運算的詩意:AI 詩人 MUSE《鏡中繆思》展
若說 VR 作品《日夢》讓人進入詩的空間,那麽這次臺北詩歌節的另一個展覽《鏡中繆思》,大概就是這個空間風貌的徹底變造了。《鏡中繆思》展出 AI 詩人 MUSE,主打詩意與網路鄉民用語的結合,透過簡單測驗得知人類的喜好,生成一首首符合不同個性與風格的詩作。MUSE 以人類不具有的繁複演算法開拓自己的記憶世界,並透過不斷修正作詩的節奏、邏輯等等,努力逼近詩人的創作水平。
詩儘管常會有靈光的詩意閃現,但更多時候也是詩人在字句行落之間的反覆推敲。《鏡中繆思》凸顯出詩不純是非理性的囈語,更是啟動可能性的美麗詞句,驅使我們以千萬種方式觀看既定的存在,思索它過去的足跡與未來的可能,物與物之間的分岔與交合。AI 的存在,也是一個異托邦,映照出人一向不願多談的,詩的形貌。
當詩作成為繁複運算的推演結論,而不是經驗與詩思的開花結果;當寫詩對詩人不再有意義與價值,只是機械化的無限生成,這樣的詩還是一首完整的詩嗎?詩將會屬於讀者抑或屬於 AI?⋯⋯AI 為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讓人們對這座「詩的異托邦」有更多的思考,或許在這個發明的刺激下,詩人也能興起更多實驗的勇氣,探索現實與詩當中,更多的維度。
【《詩蠹阡陌》VR體驗展】
日期|9/22(六)– 10/17(三)
時間|週二至週五 13:00-20:30,週六至週日 10:00-20:30,週一休館
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 173-27(臺北市康定路 173 巷)
【鏡中謬思】
日期|10/9(二)– 10/17(三)
時間|13:00 – 20:30(週一休館)
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 173-27(臺北市康定路 173 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