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TURE VISION LAB 實驗展演計劃,穹頂劇場 DOME 怎麼創作怎麼看?──專訪蔡奇宏 ╳ 吳秉聖

FUTURE VISION LAB 實驗展演計劃,穹頂劇場 DOME 怎麼創作怎麼看?──專訪蔡奇宏 ╳ 吳秉聖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0.11.2023

車行過仁愛路,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以下簡稱 C-LAB)森嚴的圍牆已被拆掉,反倒是蓊鬱樹影裡長出半圓形的建物,活像隻大動物安靜地匍匐於草地。

走進內部是另一番光景。拔高 7.5 米的穹頂,讓人在踏入的瞬間不免抬起脖子仰視,投影燈亮起,繁盛的圖像在頭上炸開來,又紛紛順著弧線落下;注意力未觸及之地,隨即湧起新的圖像環繞,儘管視線兜啊兜地滿場打轉,卻無法一眼將所有圖像盡收眼底。從空中傳來了聲響,隨著影像持續在空間裡迴旋,形成一場感官的大型派對。

這個暱稱為「DOME」的半球型空間,隸屬於 C-LAB 科技媒體實驗平台下轄的實驗展演計劃「FUTURE VISION LAB」,自 2020 年開始便每年限期兩個月,播映來自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亦成為臺灣科技藝術家接軌國際的重要平台。

IMAGE

未來視覺實驗室:一顆球的誕生

DOME 的開始是這樣的。

隨著空軍總部遷址大直,建國南路與仁愛路交會處這塊日治時代便開發、如今左帝寶右吾疆的精華地點,2018 年由文化部接手改造成文化實驗基地啟動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而在 2020 年身為 C-LAB 一員的科技媒體實驗平台響應「卸下圍牆,打開空總」政策,未來視覺實驗室也在此時成立,同時思考科技媒體實驗該往哪些方向發展,那目光兜兜繞繞,落在彼時盛行的 VR 科技藝術,而以「裸眼 VR」為目標的 FUTURE VISION LAB 計劃因應啟動。

想到 VR 技術,浮上眼前是每個人各自套上頭盔設備,漂浮於個體的世界。但是對 C-LAB 科技媒體實驗平台研發企劃組蔡奇宏主任來說,如果可以搭造一個空間,讓大家裸眼就能看到 VR 效果,創造集體的共享就太好了。「五十個人在同一空間裡面觀看,不需依賴設備,卻又可同時感受 VR 帶來的立體視覺效果或聲音,感官體驗是不一樣的。」

蔡奇宏解釋,傳統電影平面且鏡框的形式,多少和觀眾拉出一段距離,然而球型空間的包覆性則讓人們對於邊界的感知消失,特別是當人們躺臥在地板時,失去當下對於空間的感受或是平衡感,容易產生落入影像的錯覺。

早在 DOME 出來之前,球型藝術空間在國外已有諸多案例,又以利用廢棄天文館改造而成居多,今年亦有拉斯維加斯橫空出世的「Sphere」。而當球型空間已成熟,國外藝術家陸續針對球型空間創作時,臺灣藝術家卻苦無路徑嘗試。

忍不住岔題詢問——雖說對觀者來說觀看的方式不同,但對創作者來說,球型空間和平面在作品上的呈現真有如此大區別嗎?

「二維沒有辦法直接移植到球型,你必須重新創作針對球型的作品。」以作品《靈魂的副翼:穹丘》參與 FUTURE VISION LAB 2023 的藝術家吳秉聖解釋,當二維的影像作品放到球型時,會出現變形與解析度不足的狀況,而儘管他其實已經以圓形預覽畫面試想,並模擬和推測形變等各種狀況,到了現場還是需要修改。

而身為計劃主持人的蔡奇宏也看過許多創作者的挫折,「當藝術家無法在球型空間裡面感受距離感和包覆感,創作初期可能只做到五六成的模擬或想像。」

有鑑於此,C-LAB 未來視覺實驗室召集跨領域團隊,在 2020 年策辦同名展演計劃 FUTURE VISION LAB,打造出全臺灣第一個移動式球型藝術展演空間「DOME」。

IMAGE

C-LAB科技媒體實驗平台研發企劃組 蔡奇宏主任

IMAGE

新媒體藝術家 吳秉聖

更完美的練兵場:DOME 2.0 的全新升級與挑戰

只是,「第一年運行完後,就發現好多東西要改善。」蔡奇宏說。

首先是投影機和聲音的位置,在 DOME 1.0 版本中,當人們欣賞藝術作品時,眼角餘光不時被一旁矗立的投影機分神;為避免更多視覺干擾,團隊將八顆喇叭放置於地上,卻使聲音過於平面,好比影像從眼前奔馳而來,聲音卻出現在觀眾的側邊,體驗感瞬間減弱。

此外,因尺寸限制,DOME 1.0 的空間最多僅能容納 80 人,無法觸及更多的觀眾,亦是計劃運營一大惋惜之處。於此同時,DOME 1.0 受限於其材質無法完全阻絕光線,在白天光害嚴重的狀況下,藝術家僅能稍微調整聲音,這也意味無論藝術家或工作人員皆需要在太陽下山後加班趕工,燒腦又燒肝。

「DOME 1.0 是一個雛形與起點。」蔡奇宏下了結論。團隊耗時三年的時間,搜羅藝術家們對於空間想像和展演需求。於是,DOME 2.0 誕生了。

說起 2.0 的升級,蔡奇宏滔滔不絕。首先環境的視覺純淨程度改善,無論投影機和音響都被巧妙地隱藏在雙層設計中,僅露出小小的鏡頭投影錄像;原先擔心音響藏到螢幕後、會因為物理限制聲音聽起來悶悶的,也在找到透聲膜此媒材後,能將音響安置在理想之地,使聲音能夠朝指定的方位投射,契合藝術家對於影像的安排。

另一方面,改用不透光媒材製作 DOME 的外層,藝術團隊終於能在白天完成前置作業,時間有餘裕、健康也保障。球型空間的尺寸還從原本的直徑 12 公尺擴張到 15 公尺,只是為何是 15 公尺不是其他尺寸呀?

「當然是希望能越大越好!」蔡奇宏笑道。「但不太可能。」

IMAGE

科技媒體實驗平台研發企劃組蔡奇宏主任,除了擔任計劃主持人,也透過策劃邀請單元,以《封包對撞機》作品參與展演。

IMAGE

《封包對撞機》為多人在線的互動機制,觀眾在演出過程中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與裝置產生互動。(本次播映為錄製放映版)

升級後的空間不僅能容納更多觀眾,也同時模糊觀眾對於空間尺度的掌握,加上鏡面的地板,鋪天蓋地的影像襲來,讓人不知身在何處。儘管擴大到直徑 15 公尺,DOME 2.0 仍舊需兼顧拆卸模組化及移動到他地巡演的機動性技術。

不過硬體發展完善之際,也不免讓人好奇播映作品的內容,當初球型空間的打造,是為了要協助臺灣藝術家接軌國際創作,如今 DOME 已然化身為成功的練兵場了嗎?

用 AI 創造一片天空,重新定義對藝術的認知

時間稍微倒轉回 2020 年,DOME 落成後臺灣各地亦陸續出現沉浸式空間,如 101 的双融域 AMBI SPACE ONE、國立臺灣美術館的 U-108 SPACE、微風廣場的 Breeze MEGA Studio,各場所皆活躍地舉辦各式活動和展演,「可是我覺得大家一定會遇到一樣的問題——內容到底在哪裡?各種實驗想像是什麼?商業應用是什麼?」蔡奇宏說,「這些問題最後又都會回到,到底人在哪裡這件事情——創作者和生產者在哪裡?

而自詡為文化培育的平台,FUTURE VISION LAB 打從啟動初始便決定要以「實驗性」作為核心發展,在第一年計劃先是向各個領域提出邀請,不僅是以前沿科技為主的高解析度影像或是音像藝術,還廣納聲療與瑜珈、天文工作坊,甚至播放驚悚電影《紅衣小女孩》的 VR 前導版本,更藉由合作思考哪些活動適合這空間,哪些則否。

接下來幾年間,DOME 也陸續納入表演藝術、實拍錄像、穿戴式演出、動畫短片與樂團等殊異的播放與表演形式,從中激盪和碰撞對於空間使用的想像,觸及更寬廣的觀眾群,希望從中挖掘出潛在對球型空間有感的觀眾。計劃也在今年藉 2023 臺灣文博會之際,擴大納入親子劇場與沉浸式互動展演,並邀請加拿大 SAT 科技藝術中心跨海交流。

蔡奇宏說:「我們每年策劃時都會去想:今年還可以玩什麼?可以再找來什麼有趣的實驗作品?」

邀請之餘,也公開向國內外徵件。藝術家吳秉聖便是在 FUTURE VISION LAB 2023 ,藉由徵件作品《靈魂的副翼:穹丘》踏進 DOME 展演空間。

IMAGE

新媒體藝術家吳秉聖透過徵件作品單元,以《靈魂的副翼:穹丘》參與 FUTURE VISION LAB 2023 展演。

IMAGE

《靈魂的副翼:穹丘》以人類視聽感官為題,從神話、宇宙探勘、科技、自然到 AI ,提煉出以聲音與影像為主體的影像敘事。

若是近年關注臺灣噪音場景與實驗聲響的觀眾,大概對吳秉聖的名字並不陌生。長期以聲音為創作思考中心的他,過去曾以聲音設計的角色,與團隊一起參與 DOME 1.0 展演。本次單飛創作,吳秉聖從既有的創作脈絡《靈魂的副翼》為底,改變過往以「聲音」呈現腦內視覺畫面的創作模式,改為從影像出發,與 AI 共同完成影像的探索。

《靈魂的副翼》命名帶著電玩遊戲浪漫,是藝術家進一步去探詢 AI 眼底世界的系列。「我不是 AI 專家,所以我其實是在 AI 工具普及化後,以使用者的經驗來觀察和描述我看到的現象。」吳秉聖說。

而副標題名「穹丘」,指的是 DOME 展演空間。「我們從下往上看,它就是一個穹頂。如果我們從外面或是空中往下看,它就是一個球的形狀。我很好奇從不同觀看方位去描述同一物件,對於 AI 來說會是怎麼樣?什麼是天上?什麼是地上?」

人類拋出提問,而接球的,是 AI。

然而打回來的球充滿意外,「AI 其實是分不太清楚這個邊界,而就是因為有這樣子的模糊空間,它生成的圖像有很多可以閱讀的地方。

在與 AI 對話的過程中,總會有意想不到的超現實發生:比如生成地景的畫面本該遼闊,卻有顯微鏡相片的特徵;或是類似空拍的圖象,卻出現星座的座標元素,「天地不分。」他總結。或更為獵奇的:畫面中動物的腳,和植物的根同時朝向某個特定方向,更別提各種尺度的混淆,林林總總。

「它這種不合常理的圖像縫合,是出於無知?還是出於已知的狀態?」AI 所生成的圖像,超越既有的認知結果,打破人類固有對自然探究所得到的分類系統。吳秉聖形容為「人類視覺學習下的手抄本」,他以訓練會作曲的 AI 為例,比起教導基礎樂理,直接以大量樂譜訓練的 AI 在作曲上反而較流暢。而《靈魂的副翼:穹丘》便是以大量人類所描繪的世界之圖像訓練 AI,再由 AI 描繪世界怎麼回看人類。

在實驗與商業之間,更多挑戰與未來性

不免談到除了藝術作品外,DOME 是否有開放商用的更多可能性呢?

蔡奇宏說,從 DOME 第一年開始便陸續有跑車、派對或酒商洽談合作,「但我們還在摸索那條線。」

那條線是什麼?

蔡奇宏解釋,FUTURE VISION LAB 的核心是實驗性,目標是長期耕耘與培育臺灣新媒體創作者,希望讓創作者有空間嘗試、有空間失敗,再看看這之中有什麼成長出來,正是因為這樣的空間彌足珍貴,慢慢地與商業化區隔的線自然而生。

然而計畫進行至今,「那條線現在開始應該要模糊,可是我們還在嘗試要往哪邊走。」

蔡奇宏補充說,比起娛樂商用,未來反倒是希望能夠藉由與科技產業合作,促進藝術與產業對話及合作,畢竟相較 DOME 1.0 帶著點手工打造、跌跌撞撞摸索的景況,DOME 2.0 版本儼然完熟成型,產業的加入已是近在眼前的必然。

而到時,那又可能是另一場實驗與挑戰——比如,想像一片立體的球賽轉播、一座球形的水底世界模擬動態,又或者一段弧形的飲料廣告?或是更狂野跨域的大型戲劇或是音樂製作?

IMAGE

 

IMAGE

FUTURE VISION LAB 2023
演出日期|2023.10.14(Sat.)- 2023.12.24(Sun.)
演出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東草坪
C-LAB 科技媒體實驗平台|https://bit.ly/3ulPzij
活動報名|https://bit.ly/3SFRp7P

*本文章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C-LAB #蔡奇宏 #吳秉聖 #FUTURE VISION LAB #VR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專題統籌杜昱欣
撰稿王欣翮
攝影劉哲均
視覺指導潘怡帆 Crystal Pan
核稿編輯陳劭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