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會教小孩,有人可以教我嗎?──藍佩嘉《拚教養》

我不會教小孩,有人可以教我嗎?──藍佩嘉《拚教養》

作者BIOS 選書
日期25.07.2019

「我不會做人的媽媽。」先前《我們與惡的距離》受到廣泛關注,劇中,連續殺人犯的母親在律師面前傾吐了沈痛的自責。事實上,那可能也是劇中每一位父母的心聲。這部戲反覆詰問著死刑的廢存,也真實揭露了台灣的媒體亂象;同時,它或許在無意間觸碰到一個相對和緩,卻又牽動著社會全局的隱形議題——子女的教養。

閱讀藍佩嘉的《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時, 我想到的,經常是那些脫離了日常、走進社會新聞的家庭。事件的發生,使得家庭教養問題浮出水面,被輿論化約為一翻兩瞪眼的對與錯:「你們是怎麼教小孩的?」相較於《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其他社會亂象的探討,《拼教養》退得很後面,回到一個個未有事件發生的家庭裡,透過質性的訪調,告訴我們一個家庭的教養不只因孩子而異,也因父母而異,更因社會結構而異;同時它也走得很前面,在爬梳過殊異的個案後,作者以超脫的視野,歸納親職焦慮的來源,指出全球化與台灣社會脈絡下,教養的特有境況。

「親職像是一個經驗透鏡,折射出臺灣社會發展經驗的特殊性。臺灣在短短數十年間經歷了快速的工業化、民主化與人口轉型。這個海島國家多舛的歷史命運,與殖民、冷戰等地緣政治緊密扣連,其出口導向的經濟與全球資本主義的風吹草動息息相關,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生態也深受到全球變化與人權流動的影響。」——《拼教養》

經濟的進步形塑出無形的階級,階級也默默影響著父母的教養方式。中產階級父母苦心想讓孩子躋身國際,勞工階級父母則努力藉由子女的教育改善經濟狀況。此外也有不分階級的難題:如何在工作支撐家庭與陪伴教養之間達到平衡?怎樣在「快樂成長、適性發展」與「適應社會、提升競爭力」之間取捨?拼經濟的年代,人們有共同的發展目標;拼教養卻是一段複雜分歧,且經常徒勞的歷程。

顧慮閱讀的流暢性,筆者嘗試在前幾段當中避開書中的學術詞彙,然而本書作者確實建立起了一套精準而全面的名詞系統。例如「教養腳本」與「保安策略」兩個詞彙,顯示出每一位家長在教養方針上的構思、籌謀與獨特性;中產階級的四種「教養文化矛盾」也充分解釋了親職的不安與艱難。作者讓種種焦慮與不安獲得明確的形體,理性卻溫暖地揭示了每一位父母內心的陰暗面:我其實不會做人的父母。

「她的教養挫折感主要來自外界的否定與質疑,她常常掛在嘴上的是:『我教得很失敗,你們可以教我嗎?』」——《拼教養》

然而,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好的父母該如何被鑑定?是否也同那些暢銷教養書籍一樣,後見之明地由結果來評斷?關於兒女的教養,這本書無法提供明確的答案,明確的答案也並不存在。甚者,這是一個難以由解決/未解決來二分概括的問題,只要對孩子的愛存在,教養的焦慮就會存在。《拼教養》帶來的思考是,這份焦慮所導致的負面心理消耗,是否能藉由大眾與同儕間的互助,轉化成正面的效益?好的教養,或許不該只來自父母,也應該來自社會。在這層意義上,這本書也就不只是為父母而存在的了。在一個社會的成長過程裡,教養的責任,或許該由每一個人,共同承擔負責。

|BIOS 評鑑|
內容精實 ✭✭✭✭✭
議題深入 ✭✭✭✭
發人深省 ✭✭✭

 

《拚教養》

 

 

 

 

 

作者:藍佩嘉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19.06

 

#家庭教養 #選書 #教育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馬揚異
攝影洪以樺 Chair Hong
責任編輯李姿穎 Abby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