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嶼浪同存】影視年度觀察,「商業化做到極致等於藝術」——韓國這樣想,台灣呢?

【嶼浪同存】影視年度觀察,「商業化做到極致等於藝術」——韓國這樣想,台灣呢?

作者BIOS 文化創意顧問
日期12.01.2022

自去年疫情爆發以來,人們對於群聚的擔憂使得戲院票房備受衝擊,不僅觀眾對電影院卻步,海外的商業大作也因疫情出現空缺。與此同時,OTT 平台成為影視產業的新戰場,疫情期間 Netflix 訂閱數與流量屢創高峰,Disney + 也在 2021 年末正式進軍台灣市場,彰顯人們對於影視內容的需求與渴望。

2021 BIOS 年會【嶼浪同存】第四場主題論壇,以「造動X影視|觀眾大遷徙的視聽產業觀察」為題,邀請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王師主持,並請來彼此影業共同創辦人陳郁佳、怡佳娛樂內容事業部總監林知秦、資深電影發行人黃孝儀(艾爾)共同回顧年度引起眾多話題討論的影視作品,以及對台灣影業的觀察與省思。

好好說故事

王師開玩笑地說,今年影視產業最震撼的消息,當屬《當男人戀愛時》男女主角修成正果!不過在邱澤和許瑋甯的婚訊公開之前,《當男人戀愛時》的口碑和話題熱度早已是現象級的熱潮,目前總票房突破 4 億,是繼 2008 年《海角七號》之後,再度由台灣電影稱霸不分語言的年度票房冠軍。

IMAGE

《當男人戀愛時》(劇照來源:金盞花大影業)

雖是年度台片代表作,不過《當男人戀愛時》其實是翻拍韓國電影,並非由台灣團隊自己創作而成,這之中是否傳遞了什麼訊號?長期觀察韓國影視產業的艾爾解答,《當男人戀愛時》、《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分別翻拍自 2013 和 2009 年的韓國商業片,不管是語言文化或年代都和 2021 年的台灣有著一定的距離,如此卻仍然能在台灣市場取得成功,或許意味著,「商業片觀眾想要的是故事順暢,談愛情就是要有粉紅泡泡,這是他們期待娛樂電影做到的事,不一定追求高度創新的題材和格式。」

就艾爾觀察,韓國電影人不斷示範如何把簡單的故事說好,從通俗的劇情裡增加一點點原創點子,但台灣影人可能更追求於寫出空前絕後的劇本,反而偏離觀眾想要的,「我們距離觀眾心裡對於商業片的設想,還差得有點遠。

除了《當男人戀愛時》,陳郁佳留意到的年度台片則是《美國女孩》。阮鳳儀首度執導的劇情長片能夠收穫一片盛讚的好口碑,甚至在金馬獎直接問鼎最佳影片,「這是很令人欽佩的表現。」

延伸閱讀
IMAGE
到到美國純粹是為了學電影,但潛意識裡不免懷抱離家的衝動,媽媽或許讀到女兒隱而不言的心思,才想繼續留她在身邊。

回顧過去陳郁佳擔綱製片的《孤味》,她認為這兩部作品的共通之處,是台灣導演從作者論轉向工業化發展,不求在作品裡炫技,展現特殊的風格或呈現方式,單純專注在把故事說好,讓觀眾能夠理解故事裡想傳遞的情感,進而引發共鳴。她不擔心《孤味》和《美國女孩》已是導演的巔峰,反而對他們懷抱更多期許和想像:「很期待未來的其他題目交到他們手上,會用什麼方式呈現。」

《孤味》和《美國女孩》的成功,或許和兩位導演皆曾在美國接受訓練有關,「美國體系的導演訓練很在意說故事的基本功,但在台灣,說故事的能力是否足夠被看重,我不確定。」

IMAGE

《孤味》(劇照提供:威視電影)

林知秦過去於深耕電視劇,先前推出的《用九柑仔店》和《未來媽媽》都屬於台劇過去少見的題材。她觀察電視圈的改變,大讚產業進步的幅度:「今年真的看見台劇爆發,充滿不同層面的突破!」比如《逆局》和《火神的眼淚》拍攝規格升級,呈現出如美國影集般的高水準製作;《俗女養成記2》更打破業界過往不看好短時間製作續集的作品,反而創下更好的口碑,讓觀眾甚至願意敲碗第三季。更別提近期卡司超豪華的《華燈初上》,以及將拍攝規格提升至天花板等級的《茶金》,製作技術之細膩,不需刻意炫技都能自然呈現質感。

站在評論者的角度觀察,艾爾發現今年觀眾對於台劇和台片的討論大幅增加,其中論點不只停留在故事好壞,還包含各種意識形態的碰撞。「我不認為這是不好的事。有更多人思考和討論,就是製片團隊和觀眾共同的成長過程,有望從討論中找出更好、更多人能夠理解故事的角度。」但他也強調,凡事也不能只從意識形態來分析,否則台灣的自由環境就失去意義。

「行銷最怕沒有激起水花,」王師也認為,只要觀眾有討論,就表示台灣正在養成初步的影視文化,能從工作者自產自銷的象牙塔走出來,進而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層面。

看電影的長輩們

雖然疫情衝擊全球電影票房,但《蜘蛛人3》仍逆勢在美國創下驚人預售紀錄,上映首週末即突破 2 億 3000 萬美元的關卡。產業界的人如何看待疫情衝擊與票房紀錄兩個看似背離、卻同時存在的事實?疫情消失後,觀眾還回得去電影院嗎?

陳郁佳曾在美國的電影發行公司實習,當時北美的觀影人數早就開始下降,但片商透過 iMax 、3D 等播放形式堆高票價,讓營收不至於大幅下跌,「疫情加速減少進入戲院的人數,未來想吸引觀眾進戲院,只會越來越難。」

IMAGE

彼此影業共同創辦人 陳郁佳

不過這不代表戲院票房只能悲觀以待,陳郁佳還記得自己回台灣看了《血觀音》,現場看見的觀眾群卻出乎意料:「平日下午的票其實非常難訂!到了現場,發現都是與父母年紀相仿的觀眾群。」

她因此關心起長輩們平常都在做些什麼,「當小孩都已成年、不住家裡,空巢期的父母累積了一定的財富,會開始找一些休閒娛樂。因為有了科技,他們也會與過去的朋友聯繫,約吃飯、看電影。」去年跑《孤味》宣傳時,陳郁佳再度應證當時觀察──50歲以上的觀眾,其實是平日票房的新消費主力。

當串流平台成為救命稻草 

艾爾長期關注韓國影視發展,看見疫情時期韓國院線和全球發展類似,票房掉了 7成,製片公司因而立刻思考轉型。比如斥資新台幣 6 億拍攝、原訂 2020 年下半年播映的《勝利號》,因疫情一再延檔後,最終決定跳過院線,將獨家播映權轉售給 Netflix,以換回早已投入的資金,避免電影虧損。

2020 年疫情的措手不及,延續至今年院線的低迷,片商都有因應措施。艾爾分析,韓國的片廠一向積極發展自己的影音平台,不只讓作品有地方播映,甚至有朝一日能出口到更多的平台上架。他提點當中的關鍵:「這跟單純賣給 Netflix 不一樣。韓國影視產業知道,當所有片商都把平台當救命稻草,整個產業就會失去議價能力。

IMAGE

資深電影發行人 黃孝儀(艾爾)

反過來說,台灣院線市場裡有高比例的韓國電影,像是發行《屍速列車》的台灣電影發行公司,該年度的營收可能相對無虞。王師對此提問,串流平台崛起後,「他們會不會因此而喪失取得優秀韓國電影的機會?」

「Netflix 出手大方,的確可能壓縮台灣片商的選擇,但並非所有韓國製片公司,都想被 Netflix 宰制。」艾爾舉例,韓國 CJ 集團擁有最大製片公司,同時也發展自家的平台,因此自然不想和 Netflix 綁在一起,寧可將海外版權賣給各地的片商,「韓國製片公司沒有把所有好牌都留給國際串流平台。」另外,各國戲院仍需要填補好萊塢停工或是延遲播映的空窗,韓國電影在此時抓準缺口,維持韓國影視躋身全球大勢的印象,靠更多海外營收彌補本土的票房缺口。

資金來了,電視人準備好了嗎

仰賴每日收視率存活的電視圈,看著 OTT 平台分散用戶的時間,卻再難扭轉新世代的收視習慣,對此該如何因應?林知秦說,三立過去也試圖發展自己的串流平台,但終究無法跟資金龐大的國際平台抗衡,反而只能配合這股潮流。

當初《用九柑仔店》就打破過去單一作品由某個電視台、在特定時段獨播的原則,改為尋求多平台的合作。背後的理由十分簡單──除非有國際平台的資金投注,台灣已經很難由單一電視台完全出資、撐起一部中型製作,必須透過合作共同投資,降低風險。

「這個做法的確可能影響首播收視率,但這就是趨勢。一部劇只有電視播映,和上串流平台,和宣傳力道是不同的,同時播出等於整合 OTT 與媒體優勢,創造更大的效益。

《未來媽媽》也循此方式,雖然首播收視率比預期的低了 5 成,但播映到中後段的集數,因為 OTT 觀看時間不受限制的特性、使得前期集數得以在網路發酵,收視率一路往前,一度穩站 Netflix 台灣區戲劇排行榜冠軍,海外版權也接連售出。

林知秦感嘆:「這是 OTT 帶給電視的好處。」這個和過去愛情劇不同,寫實地呈現生育經歷的故事,透過 OTT 平台開啟一道門,向更多人證明台灣也可做這樣的題材。

IMAGE

《未來媽媽》(劇照來源:未來媽媽 mother to be)

艾爾也贊同,電視台與 OTT 平台不完全是對手。如果聚焦韓國電視台收視率,大多只有家庭衝突、車禍失憶等灑狗血題材才能有好的表現,但其他適合一個人觀賞、議題深度不同的戲劇,卻能在串流平台贏得很好的點擊率。《魷魚遊戲》即是最好的例子,只要故事概念具有普世性,便有機會超越英語戲劇,橫掃全球。此外,韓國 tvN 電視台也靠著串流,讓電視劇和綜藝節目走向了世界舞台,「我們必須走向 OTT 時代,思考如何透過 OTT 出口海外市場,而不是與之競爭。」

除了宣傳與出口,OTT 的出現讓影集與電影製作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兩邊人才相互合作,確實「逼著」產業升級。陳郁佳正在籌備的下一部作品《何百芮的地獄毒白》,以台灣少見 30 分鐘為一集的模式,重新修正適合的喜劇長度。雖然長度較短,一集製作成本卻已高於其他台灣影集,然而當作品放上國際串流平台後,競爭對象是其他國家的優秀作品,製作規格自然不能落差太大,特效、動作等經費都須加入考量,避免因為製作品質的差異,讓觀眾對台劇喪失信心。

高昂的製作費,使製作單位更難回收,必須仰仗國際串流平台青睞,同時爭取輔導金、補助、電視台採購等多元收入,才能打平製作成本。目前製作方可以選擇將作品獨家賣給國際串流平台,一次性的交易或許足以負擔拍攝成本,並取得一定利潤,但平台獨播難免降低作品的影響力;反之,製作方可以選擇將作品銷售給多個平台播放,堆疊話題和討論的延續性,但每家平台支付的金額也會因此大幅下降,「如何平衡這兩者,是我目前的難題。」

近幾年國際串流平台加大台灣戲劇的投資力度,製作單位得以更高的預算製作,「資金是重要環節,但不代表拿到就能用得好。」陳郁佳提醒,人才必須經過訓練,新導演可以做 3000 萬元的預算,不代表就能承接 1 億預算的作品。回頭來看,2019 年 Netfilx 推出 3 部台劇,引起的話題熱潮卻不如預期,平台因而退出製作。林知秦向整個產業提問,當機會來臨,台灣產業和人才真的準備好了嗎?如果導演和創作者缺乏對大筆預算的掌握能力和市場的觀照,長期下來可能會流失更多機會。

IMAGE

怡佳娛樂內容事業部總監 林知秦

「我們羨慕韓國不斷提高影視成本,但這都是摸索過來的。」艾爾坦言,韓國以 3 億預算拍出《屍速列車》,台灣則選擇拍攝《斯卡羅》,題材本身對海外市場的吸引力有本質上的差別。「韓國影視崛起的原則,就是信奉商業化做到極致等於藝術。」就他的觀察,品味成為台灣導演的枷鎖,似乎一定要曲高和寡才是美學,卻忽略了市場才是讓產業生存的關鍵。

王師補充,過去許多人高呼「本土又國際」,但事實是,有些作品適合耕耘本土觀眾,有些作品則適合競爭國際市場,仍須考量題材類型和內容,不需要一窩蜂全往同一個方向追逐。

產業升級不能只靠製作費提升,台灣 1.5 小時的戲劇製作費約落在 200 至 300萬,在缺乏OTT資源的情況下,台灣製作的 BL 劇一集製作費僅有幾十萬,同樣能靠 YouTube 紅到海外,再靠粉絲見面會和寫真書獲利。當有 OTT 的資源加入,製作方的功課是更多元地思考如何合作及分散風險,創造出作品的最大效益。

IMAGE

《斯卡羅》(劇照來源: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不再高富帥、不再傻白甜

延續對《美國女孩》的肯定,陳郁佳認為,當更多導演不再過度強調作者論,更能接受產業化的思維,包含讓工作環境更有保障、發展空間有前景等等,就有機會讓整體產業前進。「雖然會增加許多管理和檢核的機制,但任何領域要發展成產業,都需要適度管理。」

林知秦則期待看見偶像劇的復興,她說:「偶像劇是一個造星必要的機制。」每次開立新的案子,她都會遇到選角困難,太多人選去了對岸,後面可以接上的下一代明星卻還沒養成,斷層始終存在。她希望影視工作者更正向地看待偶像劇,從日常的愛情,找出能觸動觀眾的部份,打造出養成通俗作品的環境,「你不會再做高富帥拯救傻白甜的戲碼,但可以做出對於愛情的當代觀察。」

王師則樂觀地表示,台灣教育體系的造星和人才培養的方式,正在發生改變,許多接受歐美教育的人才回來加入產業,原先前進對岸的中生代回流,以及香港創作者的移民潮,都讓人期待明年台灣影業的發展。接下來就看期待這片土地上如何造就更多新的明星,成為推進產業的真實力量。

IMAGE

#嶼浪同存 #BIOS 年會 #台灣電影 #電視劇 #韓國電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Sana
攝影Gelée
設計郝御翔
責任編輯陳劭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