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心之谷》真人版電影之前──宮崎駿改編少女漫畫的理由

在看《心之谷》真人版電影之前──宮崎駿改編少女漫畫的理由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3.05.2022

聽到《心之谷》改編為真人電影,有種熟悉的擔憂從腳底爬上——2014 年《魔女宅急便》上映清水崇導演的真人版,引發不少反彈,甚至有網友形容:「我彷彿被小魔女宅配到 101 頂樓再丟到地下一樓。」這次,隨著主題曲〈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再次響起,部份《心之谷》影迷依然抱著期待的心,但也有人只求真實世界不要再次粉碎童年回憶。

IMAGE

事實上,這一層擔憂或許早在 27 年前《心之谷》從漫畫改編為動畫電影時,宮崎駿就面臨過一次了。

「因為原著有趣,改編成動畫就一定有趣嗎?不,有這種想法大多失敗。通常,它會比漫畫無趣。」即便如此,他還是改編了柊葵原著的《聽聽我的心》——和我們對吉卜力作品老少皆宜的印象不同的是,這是一部「少女漫畫」。

1993 年《心之谷》以「現在,我們為何要以少女漫畫為題材?」作為標題的企劃書中,說明了以少女漫出發的緣起——21 世紀漸漸明朗的時代,必須製作出使人「回歸到生存的本質、確定自己的出發點,對於瞬息萬變的流行,應該要採取不理不睬的態度」的「那種電影」,要為那些已經逐漸失去活力的現代大人重現「把現實完全拋諸腦後的那股健康力量」。

原著漫畫描繪年輕男女邂逅和純真的情感,夢想還是朦朦朧朧的抽象未來。但如果男孩在國中畢業的時候,就有著更為具體的目標,誓言成為一位小提琴名匠,一心想前往義大利的克列蒙那(Cremona)學習⋯⋯這整個故事會變成怎麼樣呢?當孩子們普遍認為長大一點好處都沒有時,一位堅定夢想、踏實過活的少年出現,少女也會因此改變吧。這就是《心之谷》電影化的構想開端。

IMAGE

宮崎駿曾分享,電影腳本的核心不能逃避身而為人的矛盾狀態:「從飛機上往下望,看著日本國土的人口增加成這副德性且到處是高爾夫球場,心裡的感覺真糟糕。一這樣想就覺得好悲觀。可是一旦旁邊坐了一個可愛的人,又心跳加快,一時之間,幸福感覺又冒了出來。而這,就是人吧。」

就像《心之谷》的場景不時出現都市的高樓大廈淹沒山區、疲憊的上班族踩著快速腳步停不下來,人們正一步步地依賴電腦科技的畫面。而少女、少男、地球屋和貓就成為那個坐在身邊,讓我們還能感覺幸福的可愛之人。電影希望能保留少女漫畫世界裡特有的純潔情懷,又可以讓觀眾省思現代生活中人們的處境。

沒想到《心之谷》的改編之路還沒有走完。

真人版電影的故事設定在動畫電影結局的 10 年之後,24 歲的月島雫成為兒童刊物編輯,日夜紛忙中小說家的夢想已經不知道被收進哪個抽屜深處。戀人天澤聖司卻仍在異地遠方,堅持他的音樂夢。

如果說 1995 年上映的《心之谷》,要為被時代改變的大人引導一條回到初心之路,那麼在上映後近 30 年的現在,觀看真人版電影又有何必要?這可能會是一場實驗或一句諷刺——會不會,月島雫最終也和我們一樣,淪落為必須仰賴「那種電影」重溫愛的熱度的大人了?

IMAGE

動畫電影中月島雫替 1970 年代美國民謠盛曲〈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填了日文詞,相較於原曲歌詞描繪對家鄉的熱愛與思念,《心之谷》版本卻是逆向地以稚嫩青春的嗓音,唱出年少頭也不回地離開家鄉的堅韌心境:「不管遇到任何挫折,絕不讓人看到眼淚⋯⋯想要回頭也不能回頭,再見了 Country road。」

如今,24 歲的月島雫會怎麼聽這首歌,成年好久之後的我們又怎麼想呢?這或許就是必須側耳傾聽,才能聽見的事了。

#心之谷 #吉卜力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廖昀靖
劇照提供twitter 映画『耳をすませば』公式、吉卜力工作室​ ​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