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為一本書之前,那裡先有一座森林──邱懷萱的木作世界

在成為一本書之前,那裡先有一座森林──邱懷萱的木作世界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5.01.2023

歲末,探訪藝術工作者邱懷萱位於淡水山區的工作室。氣溫十多度,問她不需要拿件外套?她俐落地說:「不用。我會刻意少穿一件,來適應溫度。」

工作室搬來山區後,第一個冬天來了,這地方讓她再忙也可以拾得平靜,雖然個展開幕後,邱懷萱就開始反覆感冒,「我的身體還在適應這裡吧。」和木料消耗漫長時光,需要體力。不想生病,也只能卸下急躁。和木頭相處越久,她越明白要放下控制。想不察寒冷,非加衣抵抗,而是花時間鍛鍊自我。

這幾乎是邱懷萱創作的心念,她的作品不對樹的贈予做過多改變,而是放軟姿態和節奏,縱使耗費時間,也願使木料在她手上如其所是。

IMAGE

YIRI ARTS 提供

 

IMAGE

YIRI ARTS 提供

IMAGE

 

Q:請懷萱談談和雕塑、木頭的相遇。求學時為什麼選擇了雕塑系,又是什麼影響妳選擇以木料創作?

A:讀雕塑系的原因,其實很莫名其妙,我一輩子忘不了。

我讀普通高中,對藝術的想像幾乎是零。但發現我好像很喜歡「做東西」,打算填偏向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的志願。

那一天,我跟朋友坐在一間麥當勞裡閒聊。他問我一句:「那妳為什麼不念雕塑?」我那時候還以為,雕塑是在刻佛像的,我還說那應該很無聊吧——突然,有一名陌生男子出現,說他要打岔一下,他是台藝大雕塑系畢業的。接著分享起他現在轉行到美國動畫公司工作,但因為在雕塑系裡學了人體構造、立體概念,所以他做得比別人好——聽完,我默默地把台藝大雕塑系填上我的最後一個志願。然後我就上了。

選擇木料,則是直覺,就是摸到了,喔,好,我很喜歡,沒有理由的喜歡。

其實即便到了要畢業時,我也沒有覺得要當藝術家,因為做藝術創作,除了堅持,好像還需要一點運勢。之前都住在市區,工作空間其實沒有很大,那時候一直都是在克難的狀態下,想盡辦法完成我要做的東西,慢慢地,才走到現在的狀態。後來,我覺得我就是運氣比較好一點而已。

IMAGE

目前工作室棲居於一間專門進口巴拉圭木料的工廠中,堆滿四處的材料也成為邱懷萱的靈感來源。

IMAGE

IMAGE

IMAGE

堆疊一片木料,造一座森林

Q:在看懷萱的作品,很快就會讚嘆於單一作品中,甚至是單一本迷你書裡,妳不只使用一種木料,而是將多種木材拼接、鑲嵌、膠合,難以想像那背後要花費多少時間。為什麼選擇呈現多種樹木的重新組合?而且對待木料幾乎是保留原貌,少有塗裝,沒有染色?

A:樹,是一個很好的物種,我很尊敬它。它們很古老,在我的工作室裡隨便一塊木料,可能都比我老很多。如果在上面賦予太多事情,我覺得反而蓋住了它。

生活中接觸到的木料,都是已經被裁切過的狀態,有一次朋友帶我到桃園大溪一個老師的傢俱工作室,我才看到大量的木材、木頭,它原來有這麼多顏色和質地,那讓我很驚艷。我想在作品中呈現那些木頭本身的豐富狀態。

到我手上的每一片、每一塊材料,都是樹的一個時空紀錄,被濃縮在裡面的時間片刻。當單一本小書,也是用幾種不同的樹種拼接而來,那麼看到一整座書牆時,它的豐富度其實是一座森林。

我一直拼接,就是重新想像這些材料可以如何擴展成為一片風景,而這個創作行為本身,是將它從一片木料慢慢變大,變成一本小書,上千本小書再變成一個書櫃,累進、疊加、擴張——這個過程,也像是樹的生長狀態。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Q:妳的作品非常小巧,每一本木製小書幾乎是一個指節的大小,其中還有不同紋路、顏色的書衣、內裡、摺痕的細節處理。透過這樣的「微觀」視角,妳有特別想要傳達的話嗎?

A:尺度變小了,東西都變小,但你的視野是擴展的。

我的作品一直是微型的狀態,但在某方面,它也是一個比較宏觀的視野,它討論的除了是一棵樹到一座森林,其實最後收藏的是一個樹的生命狀態,還有生命的整個運行的軌跡。

樹就是長得夠久,當你把時間拉長,你會看到一些事情的規律。可是,如果很短的時候,你只是看到一個片段。

Q:在長時間和木料工作中,觸摸木頭的手、處理木頭的身體勞動,一天下來是什麼樣的感覺?也好奇在漫長的處理中,懷萱的身心通常是什麼狀態?

A:老實說是滿累的。但如果撇開生活跟時間壓力的話,它讓我很享受。必須要安靜,靜下來,才有辦法好好觀察,去聞到一塊木頭的味道,感覺它:「哎,怎麼這麼香!」

近幾年其實一直都很趕著時間在創作,所以在這整個狀況下,創作有點變成像修行。要意識到自己在焦慮,想辦法先安撫好自己的焦慮狀態,然後再開始工作。不然我會刻不好,或是我的手就不見了喔。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放下控制,讓樹說話

Q:從 2011 年的《ㄎㄧ ㄌ一 ㄎㄡ ㄌㄡ Ki Li Ko Lo》起,妳開始運用動力裝置,使作品動了起來,宛若一處小小劇場。讓木雕作品「動起來」這個想法的誕生是什麼時候?妳認為它們為何而動呢?

A:我一直很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運用不同的感官經驗。當我使作品動了起來,木頭就會被敲響、發出聲音,就好像它們主動說話了。

其實讀研究所的時候,我曾決定要休學。當下我已經不知道還可以再對這個材料做什麼了。當時想說,反正都要休學了,那就做一個想做的作品吧。我用一組木作課桌椅的小模型,裝上簡單的動力裝置,轉動時課桌椅會動來動去,撞擊木板,發出聲響。交給老師後他沒有當我,他要我挑戰做一整間教室——就成為了那件作品:《ㄎㄧ ㄌ一 ㄎㄡ ㄌㄡ Ki Li Ko Lo》。

一開始的動力,比較是在談「控制」。學生時期真的太無聊了,讀書、考試、每天去學校,就用作品《下課之後》來談這一種可預期的表演。後來,我想要有一個控制之外、不可預期的事,在《下課之後II》,這些椅子最後是全部失控了。我運用馬達轉數的調整,從最慢到最快的時候引起共振,造成瞬間失序——這件事我覺得太棒了,變得很有機,我已經不可預期它最後的狀態,人的未來就是要走向那個狀態啊(笑)。

《下課之後II》胡桃木、課桌、動力裝置/ 109 * 110 * 37.5 cm/ 2016

 

Q:作品中物件的移動相當細膩,很有「人」在翻動的手感溫度,例如有些是突然直線推出,有些會在原地左右搓揉或有傾角。妳如何安排它們的動作?

A:很多人看我的作品,都說這些「動」很隨機。對我來說,這世界上可能沒有所謂的隨機,這就是看事情的方法,你可以花很多時間好好看一件事情,看出那些貌似隨機的背後,一定都有什麼東西在拉扯。那就看誰有耐心看得久。

早期動的方式會有一些邏輯,由上而下,由外而內,我現在已經沒有那麼強求。以前一直做「控制」,最後讓我感覺自己非常病態吧,妳會不自覺,也會想要去控制別的事情。就像我現在東西做得很細,去看別人做的時候,就會直接看到:「啊你怎麼這樣做啊?」可是妳跳脫後會知道說,其實這樣做也沒有關係啊。

這也是我著迷於「磁力」的原因。當磁力慢慢作用在物件上,觀者看到的那本書或是抽屜,會有一個過程,它因為磁力的靠近或遠離而細微地被拉扯,左右、上下輕輕晃動——這不是我可以完全預測到的。

也有人告訴我,有機械可以把書很迅速推出來,讓會動的書變更多,而且更可以依照順序做出想做的動態,可是我覺得這樣太過於機械。

而且我沒有想要控制太多事情。

IMAGE

IMAGE
IMAGE

Q:2017 年至今《切開後的閱讀》系列的多個作品,皆為呈現書櫃中的書件,精密且小巧的運動。這系列的魅力之於妳而言又是什麼?為什麼選擇以「書櫃」、「書」來呈現呢?

A:時間的投入和沉澱——這個系列的魅力來自於它本身存在的時間吧。

常常在想,身處在這個講求速度的時代,我的創作方式相對很慢,有時候覺得很像樹,慢慢地長,自然走到現在這樣。如果問我想挑戰什麼,我更好奇的是這個系列或者我的創作最後會長成什麼樣子。

木頭這個材料,對我而言它太過有智慧,「書」也是一種智慧的象徵。所以拿木料製成書,其實就是在向樹致敬吧。而書櫃或是這兩年常做的抽屜,都是存在日常生活中的樹的延伸,但不論是書或是抽屜,它們都是用來記錄別人、收藏別人的。這幾年我一直希望材料本身可以說自己的故事。

IMAGE

Q. 在創作以外,妳會特別關心樹木嗎?樹和妳的關係是什麼?

A. 老實說,我真的跟樹沒什麼關係。我就是都市小孩,我爸媽也不會帶我們去什麼森林爬山——看到到這題,我想說,這是一個環保議題嗎?是我要去護樹嗎?(笑)

我想誠實說,我什麼都沒做。正因為我沒有辦法做這件事,所以我更在意,當樹到了我手上就已經是材料了,那我是用什麼心態去面對它,跟它在我的作品中是什麼樣的狀態。這是我對它曾經是樹的一個尊重。

其實我是透過創作,開始挖掘樹的狀態以後,才開始覺得它很迷人跟它讓我產生敬畏。現在樹跟我的關係喔⋯⋯它是很有智慧的長者,在引導我,處事之道。
 

邱懷萱:樹影中的輪廓 
Chiu Huai-Hsuan:The Hidden Traces in Tree

日期| 2022.12.15(Tue.)-2023.01.07(Sat.)14:00-19:00
地點| YIRI ARTS B1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切開後的閱讀-樹的輪廓》 2022,龍柏、綠檀、黑柿木、肖楠、黑檀、綠檀、紅酸枝、檜木、山毛櫸、柚木等各類木材、動力裝置,104 x 71 x 12 cm。此是邱懷萱創作至今最大件的木作動力裝置,書櫃中細數接近兩千五百本小書,費時兩年才完成。邱懷萱認為製作大件作品是一種挑戰,但她不追求尺寸的大,而是選擇堆疊時間,呈現樹種多樣的放大。

IMAGE

《切開後的閱讀XIV》 2022,胡桃、金象牙、綠檀、紅酸枝、雞翅木、山毛櫸、櫻桃木、栓木等各種類木材、壓克力、動力裝置,30.3 x 23.5 x 9 cm

IMAGE

《收藏—3.2才綠檀》 2022,綠檀等各種類木材、動力裝置,30.8 × 41 × 9 cm。

IMAGE

《收藏—8.7才木頭 》 2022,楓木、白象牙、栓木、北美檜木等各種類木材、動力裝置,55 × 59.5 × 12cm。「收藏一塊木頭」系列,談樹的本質。邱懷萱依照搜集木頭的狀態,選擇將來自不同地方、不同時期的同種樹重新組構。抽屜象徵收藏不同時空的概念。有些抽屜裡面打開裝著木結、裂痕、樹洞,這些東西都是在切開木頭之後才會被看見的質地,被存檔其中。

IMAGE

YIRI ARTS 提供

IMAGE

 

IMAGE

《收藏—1.6才胡桃》 2022,胡桃、肖楠、紅酸枝等各種類木材、動力裝置,21.4 × 28.7 × 9.5 cm。一棵樹的剖面,淺色的樹比較外層的部分,稱為邊材,深色的是心材。作品中邱懷萱將樹的裡外倒製,重新編排。

IMAGE

IMAGE

《收藏—3.2才綠檀》 2022,綠檀等各種類木材、動力裝置,30.8 × 41 × 9 cm。作品名稱中的「才」,是買賣木頭時用的單位。邱懷萱思考作品在被販售時,究竟是賣出了什麼?她認為仍是一塊木頭。

IMAGE

《小角落—工作室 》1, 2022,各種類木材,26.5 × 4.7 × 8 cm。邱懷萱習慣保存創作餘料,再薄、再小的木料,都被她留下。這系列作品展現邱懷萱創作現場的角落,集結了過去許多作品的邊角料,同時帶出創作時零散的時間、空間被聚集狀態。(YIRI ARTS 提供)

IMAGE

YIRI ARTS 提供

 

#邱懷萱 #雕塑 #動力木作裝置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廖昀靖
視覺統籌潘怡帆 Crystal Pan
撰稿廖昀靖
攝影潘怡帆 Crystal Pan
執行編輯吳浩瑋
責任編輯溫若涵
特別感謝YIRI ARTS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