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 ISSUE|你知道嗎?鞠躬最理想的角度是 45 度,方便記者拍——那些年,我們見證的道歉記者會
1999 年 11 月 10 日,被媒體爆出私生女傳聞的成龍,在記者會上說了那句全世界人類都難忘的名言:「我做錯咗全世界好多男人都做錯這個嘢。」(我做錯了全世界好多男人都做錯了的事)
名為道歉記者會,但這能夠算是一個道歉嗎?文字新聞沒有記錄到的是,在道歉之前,成龍先擺出滿臉笑容,在台上雙手比著 Ya 的手勢,讓全場記者拍照。
道歉的目的不確定有沒有達到,娛樂性卻是無法否認的滿分。
道歉的姿態:憔悴、鞠躬,至少要哭
歷來道歉記者會,大多又名金句產生器。台灣人記憶中的娛樂八卦名句佳章,有許多都出自於此:2014 年阿基師「滑進摩鐵」、九把刀「兩個都喜歡」,還有 2019 年阿翔的「友誼不會結束,但超過友誼的感情會結束」,流傳不只一時。
金句之外,記者會有時也充滿畫面感:有把出軌報告做成 PPT 的(陶喆,2019)、有配角在鏡頭裡皺眉哭泣搶鏡的(陳維齡,2023),也有非當事人卻道歉得更有誠意的(浩子,2019)——這些道歉記者會裡塑造歡樂的全民回憶,並不少於當年我們一起看過的綜藝節目。
比起一封道歉信,道歉記者會更多了視與聽的感官成份,因此讓簡單一句傳達誠意的對不起,在那樣的場合裡也必須疊加上表演的強度,當情緒開關轉到最滿,讓觀眾印象深刻的反而不是那句理應是主角的道歉,而是戲劇張力極強的演出。
甚至在這個時代裡,各種娛樂新聞媒體及自媒體,都能把道歉主角的表情放大再放大、名言重播再重播,配上從素材庫裡海撈出來的歌曲當配樂,即使現場氣氛本該凝重肅穆,最終都會無可避免地歪成一齣喜劇表演。
這樣的公開表演裡,能看見真心與誠懇嗎?
日本朝日放送電視台製作的綜藝節目《爆笑隨堂考》,就曾經以道歉記者會為題,讓藝人們根據不同的醜聞情境,模擬一場道歉記者會,並由幾位現役的記者們,為藝人的道歉表現評分。
節目開始,首先由娛樂版記者歸納出幾項道歉記者會的 SOP:
- 第一步驟:「要滿臉憔悴,告訴大家你好幾天沒睡」
- 第二步驟:「說出致歉話語,深深鞠躬」,同時「鞠躬的角度以 45 度為最理想,方便攝影師拍攝臉部」
- 第三步驟:在記者提問時「要看著記者的眼睛,誠實回答」,並且,「不可以一直說『無可奉告』!」
雖然笑鬧夾雜,節目卻明確點出發生道歉記者會裡的道歉,都有固定的表演模式可以遵循,而這背後的潛台詞其實是:真心與誠意,是可以演出來的。
看起來憔悴,有誠意。45 度鞠躬,有誠意。沒有見笑轉受氣,有誠意。既然有標準流程可循,誠意似乎是一場道歉記者會裡,最容易做到的事。
然而許多時候,在台上道歉的當事人,竟然連這樣一點基本的表演都做不到——想想成龍雙手比 Ya 的畫面、阿基師推卸責任的台詞,放在以搞笑為主的綜藝節目的標準裡,尚且都會被判定道歉失格,又怎麼能期待觀眾能夠看見當中的真心呢?
道歉的對象:是我,或者其實與我無關?
關於道歉記者會的提醒,也曾出現在吉本興業事務所的公關竹中功所著的《謝罪的藝術:吉本興業的完美危機管理法》,比起綜藝節目的玩樂效果,這位號稱「持續道歉 35 年的謝罪大師」則從更細緻的心理狀態分析應有的道歉姿態,讓道歉避免成為一種外在的肢體展演,而是確實認知到自己的錯誤及後悔,所形而外的展現。
關於道歉記者會,竹中功所列的第一條,是:「要開記者會,要先確立究竟是對誰?」
從大的方向來看,一場道歉記者會的道歉對象,大致可分為「私事」或「公事」。所謂公事,大抵是官員企業貪贓枉法,或是如當年頂新以劣質油品危及全民食安,這類真正有害公眾利益的行為;而為私事道歉,名目更是多不勝數。
至於事件本質究竟是私事與公事,通常也牽涉到道歉者如何衡量道歉姿態。回顧阿基師 2014 年因為出軌而召開記者會,雖然嘴上道歉,卻將一切責任歸咎給女方的行為不當,值得留意的還有這一句「說明」:「我沒有承認什麼,但是我只是說明,我有做了這些動作是非常不智的行為,讓全國民眾一路挺我、相信我的朋友徹底失望,那阿基師沒有任何怨言。」
然而在同年稍早,阿基師也曾因為代言產品使用劣質油品,而在記者會中向公眾一再認錯道歉,當時的新聞跑馬燈裡,全是他跪下的畫面,網路媒體的標題上寫著「網友淚崩大讚真男人」。於公相關,道歉的重量似乎就得更重一些。
但令人玩味的是,無論事件公私,總是在那樣的場合裡聽見一句,「我要向社會大眾道歉。」似乎理所當然——既然以記者會的形式公開道歉,對不起自然也是說給正在收看的觀眾們,只是在那些私事裡,許多時候一併被道歉的我們,並不是實質被傷害的那一方。
然而他們總是要對社會大眾道歉。
2008 年,陳冠希因為私密照外流事件而召開記者會,他說,「我想向所有香港人民道歉。」2017 年,徐乃麟在錄影現場辱罵唐從聖,影片曝光後他公開道歉,也說「和社會大眾道歉。」更多的還有那些只關於雙方的情感私事:發生出軌事件的馬俊麟和謝忻,也都曾經向公眾致歉。
說起來,召開一場公開的道歉記者會,向社會大眾道歉的意圖,自然大過向受傷害的當事人道歉。即使他們之中大多數人都確實在記者會裡向當事人道歉,但真正發生交流的,還是在道歉人與大眾之間——否則私事私了,排除公開做戲容易遭受的指指點點,何必再需要勞師動眾。
之所以在私人的紛擾裡,還得向公眾道歉,背後的原因說穿了,不過是因為公眾人物還需要重新與社會建立關係,因此公開道歉作為積極挽回的手段;同時社會大眾也需要這個公開道歉,無論接受或者不接受,至少能夠找到擺放自己的位置。
不過觀眾究竟並非受傷的人,道歉總得有個名目。當然是有些常見的說詞,像是「對公眾造成不良的示範」「讓支持我的社會大眾感到失望」云云。而近來最萬用的,則是「抱歉佔用公用資源」。
理由似乎合情合理,畢竟每回有名人私事躍上媒體版面,總有人抱怨「為什麼不報更重要的新聞」。但事實上,更多時候作為觀眾的我們,觀賞這些名人的私人恩怨津津有味,一點也不介意花上十分鐘,一字不漏地追完記者會直播、再花上五分鐘欣賞各家媒體的剪輯,以及用更多時間,把一場記者會當成填充日常對話的素材。
聽起來有些弔詭——這些名人甚至無需為此道歉,因為我們總是樂於被八卦佔用、被別人的私事打擾。面對這些朝向自己的道歉,我們似乎應該感覺有些不好意思。
但也因為一句道歉,往往讓身為看戲觀眾的我們也理直氣壯了起來,彷彿自己也是受到傷害的那一方,等不及要僭越過實際受傷的當事人,給予原諒或者不原諒,卻忘了即使是他人被公開的私事,不管原諒與否,其實徹頭徹尾都與我們無關。可觀眾總以為,那也是我的事。
2019 年,許志安因為出軌而召開記者會,道歉時聲淚俱下,以幾乎要把自己捶扁的力道説,「我覺得自己好丟臉、好錯、好討厭、好嘔心。」「我這一刻是沒有靈魂了,我是一個壞掉的人。」
明明是撕心裂肺的反應,卻被許多人認為用力過猛,那些自懺的告白,成了媒體標題裡的「金句」,最後留在大眾印象裡的只有鼻涕和眼淚。
而道歉記者會裡,電視以外的那一端,無痛無傷的局外觀眾還在 YouTube 影片裡留言點評:「至少有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