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厲鬼越復仇,讀者越飢渴──專訪笭菁,靈異小說的前進與後退
在 49 元便利書的全盛期,走進每一家便利商店,都能看見笭菁的名字。在便利商店還賣書的年代,她的靈異小說一上市,全台灣 1 千 800 家門市同步進貨,幾乎無處不在。寫作至今累計超過 200 本著作的笭菁如此形容當時的盛況:「你就算不認識我也沒關係,如果你有去便利商店,你一年就會看到 24 次這個名字,即使你沒看過我的書,你也會知道我這個人。」
便利商店不賣書之後,靈異小說依舊不曾從笭菁的寫作人生下架。2025 還在寫,她是不敗的靈異天后。
Re: 想看更多
笭菁的第一篇小說,是佐以程式語言寫出來的。
千禧年前夕,BBS 蔚為流行,作為大學的電子佈告欄。笭菁在 BBS 上聊天、收發作業、參加學生會議,就像當時所有的大學生一樣。她也理所當然地,看到了那篇痞子蔡在「全國連線故事板」一炮而紅的愛情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
那天下午,笭菁決定試寫一篇。
一開始只是想要練習如何發文,連線故事板所有連載小說的標題都包含了章節名稱,她一心都在想發文格式怎麼樣才不會違反版規,於是模仿其他文章打出根本不知道下一章內容為何的「第一章」與「第二章」。隔天打開 BBS,笭菁以為自己被抄襲了——看板裡鋪天蓋地的文章,全都重複著她的小說標題。
要到後來,她才知道標題開頭的「Re:」代表著「Reply」。點開文章,那都是一個個陌生讀者回文,要她繼續往下寫的召喚。「是因為被敲碗,我才把小說寫完的。這是我第一次寫小說,原來有人喜歡聽我說故事是這種感覺。」
第一次寫小說,像是時代推波助瀾的意外之喜,但時代有時也會拖後腿:當年的 BBS 系統編輯文字必須先輸入 BBCode 指令,如果直覺按下刪除鍵,整句話就會變成亂碼。那天下午,打字飛快的笭菁之所以只寫出兩個章節,僅僅是因為她在打字的過程反覆失敗。
然而說故事的慾望遠大過於手指與鍵盤的限制,大學畢業之前,她已經出版了四本在 BBS 連載的小說。
當同學都在泡沫紅茶與臭臭鍋店打工時,大三的笭菁靠著稿費就能夠支應生活所需。延畢的那個學期,笭菁一星期只剩下一堂課,出版社找上她問,要不要嘗試寫羅曼史小說?
那一年大學畢業的起薪是一個月 2 萬 8 千元,而出版社遞來的合約裡,笭菁作為新人第一本羅曼史小說的稿費是,4 萬 2 千元。
那想當然不會是一個選擇題。「這樣我真的不會想早起打卡、去跟人家擠捷運上班。我就想說,一個月寫一本,稿費就可以當作月薪。」
而起初在和出版社編輯討論總共要簽下幾本書約時,對方詢問笭菁需要多久時間,才能寫完一篇小說——她回答,5 天。「我到那一瞬間都以為全世界寫稿的速度一樣,結果編輯沈默,他再問我一次,你剛才說多久?你說的五天是禮拜一到禮拜五嗎?」笭菁緊張,解釋自己的時程規劃:「週一到週五寫完正文,週六修改,週日休息。」怕說錯話,她還補了一句:「如果這樣寫太久了,我也可以再壓縮一些修改的時間。」
編輯的答覆正好相反,她從沒聽過有作者只需要五天就能寫完一本八萬五千字的小說。
最後笭菁一口氣簽下一年 12 本的小說合約。
on/off
正式成為簽約作家後,笭菁才發現自己有多適合當一個作家。
她一個小時能寫五千字,手指總在拼命追上腦袋。為了讓一切在思緒逸散前於螢幕上成形,笭菁甚至會先把每個角色的名字打成代碼,小說完稿後再用文件的取代功能,一鍵換回角色的全名。她是一個連多打出三個字都嫌浪費時間的作者。
於是那簡直是最夢幻的工作狀態:一個月工作 5 天,一天只要工作 3 小時。這讓笭菁一年接著一年簽下羅曼史小說合約。
直到第三年,她一口氣被退了 5 本小說的完稿。
「這就很弔詭了,都是討論好的東西,為什麼會被退?退稿的理由還都一樣。」當年批發量產的羅曼史小說出版為求效率,作者著手撰寫前會與編輯先行討論好故事大綱與人設,而且大抵不脫「一二三章認識、四五六章愛恨糾葛,失憶、車禍、重病,最後 happy ending,掌握這個架構去寫就對了。」
笭菁辨識出編輯給的軟釘子,背後的意思是合作結束。
「我那陣子剛好也在想,要重拾大學的專業,如果去應徵時老闆問我這三年的空白期在幹嘛?我總不能說我都在寫總裁如何愛上我吧。」原本若非小說攪局,笭菁畢業後的目標本是外商公司,如今有機會校正回歸,但,「我滿腦子都是故事。」
她想要再試最後一次。
正巧當時正值書展收攤前夕,笭菁在書展中第一次看到便利書,Div 的《惡靈地下道》,小小的開本,卻讓她看見不一樣的可能。「原來這就是鬼故事,它不像電影,沒有 jump scare,沒有嚇人的音效,但從頭到尾都能讓你毛骨悚然。」原本連恐怖片都不敢看的笭菁,見識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魅力。超越形式,她一眼相中的是故事的本質
這是她第一次閱讀靈異小說。隔天,笭菁立刻動筆寫下她的第一篇靈異驚悚小說《縛靈》,成功被專門經營便利書的明日工作室簽下,也就是往後奠定笭菁靈異天后稱號的陳小美系列第一部作品。另一頭,她投稿的言情小說也被錄取,左右開弓,兩邊都預計出版。
「我跨過那個停損點了。」職涯危機暫時得到緩解,笭菁再次收起空白的履歷表,這一次,她知道她沒有下一個三年可以揮霍。從此以後,她必須把笭菁當作一個品牌經營,而不是一個有稿約才寫書的作者。
「如果有一件事,我已經沒有本錢失敗,但是我還是想要繼續做下去,可能就是我這輩子的事業了吧。」
下定決心的笭菁,這一年裡出版了 24 本小說——12 本靈異小說、12 本言情小說。按下寫作開關,全力衝刺。
便利商店的轉身
少根筋但八字重的陳小美、熱愛觸發都市傳說到有點不近人情的夏天⋯⋯隨著作品數量的累積,笭菁的靈異小說書系開始長出貫穿系列首尾的主角。從此寫作的開關傾向一邊,她逐漸把創作的重心轉向靈異小說。
「當然,總裁小說本身不是那麼現實的,相較之下,靈異小說可以變化的東西更多、更自由。」當年言情小說的結局不外乎得是 happy ending,卻有族繁不及備載的潛規則:不能寫到姐弟戀、老少配,骨科也理所當然禁止;相較之下,靈異小說的尺度與能夠處理的問題就像是另外一個世界——陳小美與被厲鬼控制即將自殺的女學生關在宿舍浴間中,臉貼著臉目睹對方一頭往刀口撞,劃開頸動脈,溫熱的血噴灑出來,她開始感到對方無望的悲傷而跟著掉下眼淚。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是厲鬼的復仇之所以受到歡迎,反映的可能是現實生活中,我們有些需求是無法被體制滿足的。」
受歡迎的程度是,她的首本靈異小說賣破 1 萬 2 千本,從此以後笭菁每個月推出一本小說,從便利商店和租書店通路,進入學生們的書包,和上班族的口袋,在便利商店小說最蓬勃的那幾年,成為一代人共同的閱讀回憶。
為了了解讀者喜歡什麼,笭菁開始自製銷量報表——通路分門別類、以每次上架天數為單位追蹤,鉅細靡遺。一開始的動機很單純,「我只想說要超過《縛靈》的銷量,超過了就表示大家喜歡,大家喜歡就等於我可以繼續寫下去。」
笭菁從報表中發現種種會影響銷量的細節:便利商店雖然總體進貨量與曝光量龐大,卻不像實體書店願意負擔倉儲成本。每間便利商店每一次只會進貨一兩本書,賣掉才進下一本。一季上架時間結束,就會將沒有賣完的書退回出版社。上架的便利商店越多,來回進書退書的運費也就越可觀,而這些成本最後都得由出版社承擔。
這是個只許成功的銷售戰場。
報表中也能看見讀者的偏好,「我當然知道大家都喜歡什麼,我也喜歡個性強烈的主角,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沒辦法像他一樣。」
笭菁理清一切後的選擇是,她要在最燦爛的時刻轉身。
後來,報表中顯示便利商店書市的銷量變化,笭菁也逐步從賴以成名的便利書,轉移回 25 開正常尺寸的書籍,從便利商店書架上淡出。而即使銷售數字告訴她角色大受歡迎,笭菁仍會果斷地在系列預計完結的時刻,讓角色與讀者告別。
長大變老
「每一個主角,其實都是一部份的我自己。」笭菁擅長看見自己,與自己相處,最後甚至在書中(物理地)殺死自己。
相較多數恐怖小說是由獨立的怪奇事件展開,笭菁著名的系列總有與讀者一起前進的主角,就像恐怖片中被戲稱套路卻十分有效的開場,一定會有人白目地觸犯禁忌,而笭菁筆下的主角總是大剌剌地踏進危險,一路降妖除魔,卻也斷手斷腳。
傷痕累累的前進是一種成長,「我通常沒辦法提前預告編輯一個系列的走向,要等到故事發展到那裡,主角才會告訴我。」
就像《一一》所言,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三倍。光是觀看,彷彿就能在個人生命時間以外憑空生長出另一段生命經驗。寫出 200 本小說的笭菁,對於時間如何經過一個人、經過一個世代,有加倍濃縮的體悟。她從不同世代讀者喜愛的角色特質上,看見一些微妙的變化。
「有時候,我也想不到這個角色會這麼受歡迎。」笭菁描述都市傳說系列的主角夏天,他的百無禁忌與缺乏同理心實為一體兩面的效果。一開始她確實是想塑造夏天誇張有趣的一面,過份熱衷自己沒有見識過的都市傳說,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危險,偏偏是夏天最感興趣的事物。
「夏天會大受歡迎,我覺得可能也代表了下一個世代的讀者對於別人痛處的冷漠。別人遭逢都市傳說的時候,夏天可能不是故意幸災樂禍,但他其實無視了這個人的痛苦。」
時代反射在角色裡,「所以我希望我的角色會長大,就像我也會變老一樣。」笭菁清楚一個系列的主角確實陪伴讀者度過了一段時光,也因此笭菁希望她的、角色的、讀者的時間,最終能夠連成一線,一起前進。
ㄅ半輸入法
這些辯證難以對讀者以外的人解釋,她說,「我只為喜歡我作品的人而寫。」
「喜歡你的人可能有一千、兩千、三千人,結果你因為某個人講的話很難聽,每天都在 care 他說過的話,那也太對不起那三千人了吧。」
作為大眾文學的作家,笭菁信手捻來的讀者基數是好幾千人,但她從不主動接觸各種評價。早期在 BBS 的時代,看到其他寫作同儕因為負評,需要酗酒、自傷才能繼續寫下去的經驗,讓笭菁認知到傷害一旦成立,便難以抹滅。她可能無法控制自己不去反芻評價,乾脆敬而遠之。
「因為我的讀者才是最重要的。我能夠活到現在,完全是靠讀者購書支持。」提及便利書退出市場,身邊的作家朋友們轉換出版社之際,總有些銷量不如預期的系列作,可能只出了第一本書就沒有下文,「我們是文字工作者,文字是能夠變化的,就算出不了四集,或許可以想辦法把故事濃縮成兩集,不然怎麼對買了第一本書的讀者交代?」
寫下去,不只是笭菁個人的追求,也已經轉變為作家與讀者之間緊密連結的關係。
「每次有人說,我是靈異天后,我都會說你來算一下,台灣寫靈異的現在還剩幾個?當然很容易是靈異天后。」時代把許多曾經的作家留在過去,而笭菁卻挺過了時代,依然在寫。
不只還在寫,她甚至還在用ㄅ半舊注音輸入法寫。
回想那個時候,住在宿舍的笭菁還沒有個人電腦,商學院有幾間可以容納五十台電腦的上課教室,笭菁課餘時間就會獨自溜進去寫小說。當時她的起點,是ㄅ半注音輸入法。
直到現在一個小時能夠打出五千字,她始終維持拼出一個音就得挑選一個字的習慣。
她也知道新注音輸入法的拼音方式其實一模一樣,可以跳過選字勢必更加快速。但,「ㄅ半已經變成我肌肉記憶的一部份了。」
笭菁知道有一些更新、更好的東西,但她相信那些一路陪伴她走到現在的人事物,勝過一切他人說她應該追求的。
便利商店那些書
突然有一天想起,以前在便利商店買的那些書。
有幾本靈異小說後來成為你一輩子的陰影,霸總與嬌妻集合的言情小說現在想起來依然讓人雞皮疙瘩,但那是你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從書架裡挑出一本,結帳即走,那曾經那是我們最觸手可及的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