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吧,共享空間(三):那些不只是用來工作的空間——The Common、來坐夥、玖樓
除了一般的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台灣近幾年也出現許多涵蓋生活層面的空間經營者。他們不強調創業或工作,只是單純地希望人們在下班之後,還能有個地方與陌生人接觸,認識有意思的新朋友。這次我拜訪了 3 個不只是用來工作的空間,唯一的共通點是都期待大家踏進門後,能稍稍觸動內心、改變對生活的想法和態度,給自己更多新的可能。
The Common:計時收費,坐多久就付多少錢
本來抱持著「共同工作咖啡廳」的認知來到 The Common,沒想到老闆娘 Allie 卻說,「我們其實沒有定義這個空間是用來做什麼的。每個人需要空間的理由不同,可以自行決定它是咖啡廳、辦公場所,或是和朋友聚會的地方。」在 The Common 裡,提供茶水、插畫本、桌遊、鋼琴、沙發、一般桌椅,就是希望盡可能滿足各種空間的需求,不管是想放空還是想工作,都能找到一個適合的座位待在裡頭。
當初開設 The Common 的原因,並非單純要跟上當紅的共享經濟、自由工作者和創業者潮流,而是源於 Allie 和老闆 Alan 內心對世界的一份期待:這個世界能不能有一個角落,是人與人間不分彼此、平等對待、相互學習?他們都曾經在國外居住過,親身體會到不同國家與種族之間,依舊存在隔閡和歧視,要想降低隔閡,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藉由互動和交流,增進雙方的了解。因此,經營空間就是他們得出的解答。「我們相信空間就是一種權利,希望開放大家來參與、甚至是佔領空間,自發性地來這裏發起活動。」
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從不認為自己開了咖啡廳,刻意採用計時收費(每分鐘 2 元,兩小時後不再計費)。The Common 是一個除了時間,一切免費的地方,大家可以輕鬆前來、無拘無束地做任何想做的事。「不妨把這裡想成人和人之間了解彼此的橋樑,當你願意傾聽別人的故事,才可能減少誤解,達成平等共處的生活。」
為了促進交流,Allie 還發起了 Hello Stranger 的活動,鼓勵你以匿名的方式留下內心話,分享給其他人,並不定時舉辦電影播映、屋頂晨光瑜伽等活動。在這裡待到餓了,還能繳點工本費請老闆自製披薩、甜點、小食,或是來杯特調飲品。
來坐夥:共活、共享、共創,成為你在台北的第二個家
藏匿在通化夜市附近的巷弄裡,有一個名叫「來坐夥」的共享空間,門口的看板寫著:可以來工作、上網、讀書、聚會、下廚和玩桌遊,入場費 150 元,不限時、外食 OK。「其實很多人經過,看了板子還是不知道我們是幹嘛的。」創辦人之一的吳東軒笑說,共享空間對於附近的居民來說,依然是個模糊抽象的概念,需要長時間慢慢累積客源。
當初和妹妹吳亞軒一起成立「來坐夥」,是因為想複製過往在澳洲打工度假時與朋友合租公寓的感覺,同住在一起的大家可以彼此照顧,相互交流。「我們想針對那些在台北工作,朋友卻不在身邊的人,創造出一個共同生活的家,讓他們可以聚在這裡,放鬆休息、或是結交新朋友。」
他們為自己訂下了三個目標:共活、共享和共創。共活的意思是,進到來坐夥的客人們可以分享生活的片段,曾為此舉辦「共廚計畫」,號召大家一起上市場買菜,回到空間的廚房裡一起開伙,好好吃一頓飯;而共享,則超越了硬體空間的概念,希望創造經驗分享、相互學習的機會,吳東軒特意籌劃「跨頻道共學小聚」,邀請不同領域的朋友分享自己認為最重要的訊息,藉此突破「只關注你想關注」的限制,共享彼此的知識;最後的共創,吳東軒坦言是最難辦到、卻是最希望達成的事,他和妹妹都期待在客人們經歷了共活和共享之後,有機會攜手合作,創造出一些影響社會的事情。
吳亞軒就是在經營來坐夥後,認識了新朋友,一起開辦了自我探索和創意行動的展覽,透過帶工作坊、活動看板、桌遊等方式,企圖影響觀看的人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擁有嶄新的觀點。對他們來說,經營空間不是重點,透過空間認識新的朋友,以及創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事。
玖樓:共生公寓,在家裡認識新朋友
玖樓的概念,比來坐夥更前進一點,直接把客人搬進你家了。創辦人之一的潘信榮,將空間共享的理念和家結合在一起,把公寓切分成可以共同工作的客廳、能共食的廚房、聊天的陽台和居住的房間,每一個區塊都可以共享,讓不同的人一起在這間公寓裡生活。
身為台大城鄉所的研究生,潘信榮長期關注居住議題,知道在國外有不少共同住宅的案例,像是為了讓老人住在一起,共享照護資源、分攤費用,或者是職業婦女住在附近,共享子女照顧的資源。那台灣的租屋者,是不是也有機會透過共享的方式,把家中的空間租給其他人,分攤日益抬升的租金呢?
在這個想法之外,潘信榮也希望打破「封閉式的家」。在求學時期,許多朋友會來他的公寓留宿,那些互動和來往都特別有趣,讓他相信,人要和這個社會產生關係,就是別在下班後直接關起門來睡覺,而是要找機會創造與其他人之間的連結。
於是玖樓的雛形逐漸形成,由他先租下一層公寓,經過巧手翻新整理後,再去尋找適合的室友入住房間,至於客廳等區域也可以租給其他有需求的人,保持人與人間的流動,又能得到收入來補貼房租。
雖然玖樓的經營未滿一年,卻成功拓展出五間公寓,營運模式逐漸成形。潘信榮回憶這幾個月的努力,「有一群房客被租屋市場排除在外,就是住三到五個月的短期租房者。房東通常不想租房間給不滿一年的房客,他們只好去住飯店或旅館。玖樓正好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提供短期住宿空間之外,也創造一個與人交流的生活圈。」
另外,他坦言,短期租客願意付出較高的租金,能幫助他達成分攤長住者租金的目的。至今,玖樓接待過外籍交換生、訪問學者、自由工作者和外派至台灣的工作者,「他們的身份都位於居民和觀光客之間,如果想要有居家生活,就不太會選擇住飯店。」
因為租用空間的方式格外彈性,潘信榮說任何空間需求都可以經過交涉和談判,協調出一個價格,「能長住、願意幫忙整理家裡的人,自然可以用比較便宜的錢租到空間。我們也很歡迎對空間有想法的人,像是溫州街的公寓就請學過花藝設計的室友協助乾燥花的裝飾、以及玖樓名片的製作,用錢以外的方式為公寓注入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