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工,2.5% 個台灣(二):我只是要讓大家知道,移工也是「人」
「如果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那這近 60 萬移工在你眼前,為何你卻視而不見?」
──《四方報》前總編輯/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主人 張正
張正剛從雅加達回來,和我相約在他開的「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進行訪談。說是訪談可能有點嚴肅了,因為他全程以一種輕鬆自在的態度坐在沙發上和我閒聊,把這個看似結構複雜、困難重重的題目,講成了台灣生活的面貌。
他說,台灣人對東南亞人的歧視,就像是白種人看黃種人不順眼。「實例就是,你在捷運上聽到西方人講英文,你會覺得自己聽不懂真遜。聽到東南亞人講自己的語言,你會覺得很吵。」因為語言不通,移工又是做「3D 產業」(dirty、danger、difficult),自然會認為自己低人一等,外籍配偶可能狀況更多,時不時會被街坊質疑是不是被老公買回來的。「想想台灣人旅外生活會遭受到的對待,你就能多少體會移工的心情。」
從擔任《四方報》總編輯,籌劃「移工文學獎」,舉辦移工畫展,到現在開設「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張正所做的一切,都有一個共通的信念:「我只是想讓台灣人知道,東南亞移工也是人。他們會畫畫、會寫作、會拍照,就像是我們一樣。」這句話聽起來格外心酸,不知道從哪時候開始,台灣人連「這一群人是人」,都成為需要他人特別提醒的事,但張正講起來卻格外坦然。
「我做不了 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在做的事,他們上火線衝撞、抗爭、推動修法。而我能做的,是盡可能讓更多台灣人認識東南亞文化,透過各種生活的面向去碰觸那一群你本來排斥和忽視的人。當愈來愈多人瞭解,就有機會匯聚成民意,讓整個台灣思考對待移工更好的方式。」
近幾年,政府已經陸續提供移工專屬的服務,像是法院裡的通譯、醫療機構裡會說中文的東南亞志工、 1955 外籍勞工 24 小時諮詢保護專線,移民署網頁中也增加東南亞語的版本。「只是我們可以做得更多,讓這群在台灣的移工過得好一點。」原因,不只是因為他們早就佔了台灣人口的一定比例,更核心的因素是:移工議題應該屬於台灣自我認同的一部分。
張正解釋,台灣人對待移工的作法,就是在思考「台灣人期待這塊土地被建構成什麼樣的社會?」假如我們的共識是促成一個階級分化的環境,那對於移工設定嚴苛的勞動規範就很合理,但事實是,大家希望養成平等對待、民主自由的社會,並以此為傲。「在這樣的共識之下,許多台灣人卻對移工視而不見,或是區分階級,那豈不是會讓自己認知不協調?」他笑笑地說出整個社會的詭異之處。
至於在開放移工來台這麼多年後,他認為政策法規應該改卻始終沒改的,就是對於社福移工的限制。「法務機關都認為法不入家門,導致居家工作的移工不受勞基法保障,完全憑雇主好壞決定來台三年的生活。但從家庭暴力防治法之後,已經有公權力介入家庭空間的案例,表示還是有機會透過政府的力量保護居家勞動者的權益。」他建議,政府應該思考開放移工在外自由租屋,無須 24 小時待在雇主家中,確保有時間接收外部資訊和求援,更進一步的作法,可考慮增設「鐘點照護」的移工類別,讓雇主有需要時進行聘僱和輪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