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影評|《金錢怪獸》:娛樂魅力十足,但張力有待加強

每週影評|《金錢怪獸》:娛樂魅力十足,但張力有待加強

作者張硯拓
日期16.05.2016

整部《金錢怪獸》(Money Monster)的創作初衷,也許可以從一句不經意的對白找到端倪:在開場後不久,由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飾演的導播正和準備連線的來賓確認細節,後者是一間投資公司的發言人,他們剛因為一次巨大的失誤,造成股價暴跌。發言人懇求「等一下的專訪,請務必照著訪綱走」,而導播回答她:「別擔心,我們不會為難來賓的。我們這節目作的不是新聞(journalism),完全不是。」

於是在《大賣空》(The Big Short)的四個月後,我們又遇見一部由一群大明星主導、拿華爾街開刀的電影。而且這次不是數字高來高去,而是走「人質危機」的類型片。第一幕先搭建舞台:由喬治克魯尼(George Clooney)飾演的理財節目主持人,在畫面上扭腰擺臀,風流不可一世地「教大家賺錢」,節目濃濃的娛樂味和克魯尼/羅勃茲的默契,搭得有趣又起勁。接著第二幕,一位綁匪溜進攝影棚,在直播畫面中突然現身,拿槍指著喬治命令他穿上炸彈背心,還逼迫節目繼續播送,因為他「有話要說」。

至此,電影的良心意圖從一個氣瘋了的角色口中,踩著情緒的鋼索道出。這個時薪極低、在紐約掙扎著生存的年輕人,因為聽信克魯尼說某檔股票(即受訪的這間投資公司)「比存在銀行還安全」,結果賠上了所有。他氣炸了,當然把矛頭指向這些說天說地,獲利入袋就趕快跑的華爾街肥貓們。而整段《金錢怪獸》的第二幕,就是這一整個封閉空間(攝影棚)裡,分秒必爭又多方算計的好戲,不可謂不緊湊。

但這也是我第一個猶豫的地方。在這場戲裡,三位主角(克魯尼、羅勃茲、飾演綁匪的傑克歐康納/Jack O’Connell)的臨場投入和明星魅力都沒話說,整部片的多重空間——人質與綁匪在核心,導播在上面的副控室,大樓外是臨機應變的警察們,此外還有投資公司的發言人(因為想幫忙)在積極進行調查,甚至還有遠在南韓、冰島、南非的外圍線索——各式各樣的資訊交換和策略,可謂十足豐富和繽紛。

可也是在此,那挾持對峙的緊繃情緒,不時被有意或無意的笑梗截斷,當克魯尼的角色想煽動觀眾操弄市場救他的命(這一段天真得可以,不論片中角色或編劇都是),或綁匪的女友打視訊進來卻整個暴走,或節目的製作人在外狂奔,或外圍配角間的對話⋯⋯都讓戲院中的觀眾大笑聲此起彼落。試想,一部理應要讓人緊張,堆疊懸疑,維持張力的驚悚片,卻帶來這麼多笑聲,是不是哪裡怪怪的?

問題還可能出在:歐康納的角色從一開始的瘋狂,那不可預期的壓迫感,到第二幕中段卻莫名地冷卻了。全片敘事的邏輯,照道理應該是讓主持人和導播一起用計、玩心理,舌燦蓮花地說服(或至少拖延)綁匪,外頭的警察與投資公司可以是幫手也可以扯後腿,這之間的攻防及立場/心意的轉置,明明可以非常精彩,這劇本卻寫不出相應的戲。於是沒多久,歐康納就像個決心不足,或其實是狠不下心的綁匪,變成你我都心知肚明要「等」線索被追查出來,才能進一步發展下去。

(在這過程裡,還有警方一直愚蠢地想插手,卻顯得有勇無謀。一再拍狙擊手就位、待命、貿然闖入的畫面,也實在除了惱人之外,沒有其他效果⋯⋯)

而後,第三幕發展有點出人意料,變成人質帶綁匪(當防彈衣?)上街,去找罪魁禍首算帳。如此一路到電影結束,《金錢怪獸》的娛樂指數、議題力道其實都夠,但在氣質上它一直拿不定該是什麼風格,而我反覆想,還是要偏心地說:這是劇本的問題,非導演的錯。

說偏心是因為:讓我無比期待這部片的最重要原因,是它是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的導演作品。上一次看她執導已經是五年前(有點怪奇趣味)的《海狸先生》(The Beaver)了,會成為她的粉絲的人,我相信多數都是因為迷上她的知性氣質吧?對這樣的明星,我們自然期待她也能是很好的「創作者」,總覺得她有很多想法可以說。

事實上,《金錢怪獸》讓我發現茱蒂佛斯特比想像中更熟稔於商業片的語言,一些該虛華的,該熱血的,該怒吼的,和該掌握的喜劇對話節奏,都不生澀。對兩個巨星的化學效應也掌握得好。尤其克魯尼,他讓我感覺他等待在電影裡跳舞,已經等很久了。

但拍得好戲,不見得就能在剪接室裡,把力道串穩、串好。《金錢怪獸》很精彩,卻無法深刻,因為它想說的事太多了,後半揭露投資公司執行長的陰謀,用上全球化的人才串連,把羅勃茲的製作小組變成某種新聞特工隊,趣味夠,但太商業也太順了。最後那場大攤牌理應是高潮,卻是威脅感和魔法性都不夠,比起前段那麼多電視製作的細節考究,實在顯得可惜。

所以要回頭解釋第一段:《金錢怪獸》初看,會讓人覺得是衝著金融騙局、階級剝削、資本主義的罪惡毒瘤而來,但看其場景和人物,又似乎更在意的是「新聞人的自覺和使命」。不肯把財經當兒戲,把金錢變娛樂話題的兩個人,終於有機會真正作新聞,在這場危機中重拾理想性。而想透過電影針砭時事的導演,也得到滿足。如此立意良善,看完也有抒發感的電影,即使是當作創作者的「練習題」,也是好事一件對吧?

【張硯拓】
1982 年次,曾任資訊軟體工程師、產品企劃師,現嘗試寫作。經營部落格【時光之硯】多年,文章以電影心得為主;信仰:「美好的回憶就是我的神。」  

#金錢怪獸 #每週影評 #張硯拓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張硯拓
圖片提供索尼影業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