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影評|《分裂》:我(們)體內的怪物,已經長這麼大了⋯⋯

每週影評|《分裂》:我(們)體內的怪物,已經長這麼大了⋯⋯

作者張硯拓
日期06.02.2017

二十年前,日本漫畫家浦澤直樹在他的長篇大作《怪物》(MONSTER)裡,塑造了一個年輕男子約翰,他是冷戰時期東歐的鐵幕背後、一套洗腦實驗教育的產物,被培育成「未來的領袖」,有超卓的魅力和智慧,但毫無人性和道德感。在那部經典裡,透過追查和獵殺這個「怪物」,浦澤爬梳了歷史的暗角,也道出深刻的童年傷痕和讓人毛骨悚然的教育方式,會造就出多扭曲的人格。

但《怪物》真正精彩的是它的人物結構。藉由約翰和雙胞胎妹妹妮娜,一個冰冷一個溫暖,一個掌控他人於股掌間/一個善於照顧他人,這黑暗與光明的對比,以及彼此間的羈絆、共鳴與共生,需要和彼此理解,道出「善」和「惡」在最核心處,其實是難以分捨的,甚至是一體的兩面。童年的傷口會為未來埋下多大的反作用力?這是浦澤在《怪物》和《二十世紀少年》都在探討的主題;而仇恨與傷痛裡可以誕生惡,也可以激發善,這又是《怪物》和《冥王》(PLUTO)都碰觸到的。

二十年後的 2017 年,奈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拍出了《分裂》(Split),由詹姆斯麥艾維一人分飾多人格,他(們)綁架三個女孩到地窖裡,因為其中一個超級進化的人格需要「貢品」。在此,《分裂》的核心故事本身不太有料,也不很重要,因為它真正的精彩之處是在最後,跟《怪物》一樣造出一個雙螺旋的、相對應的人物結構。

而我要先談沙馬蘭本身。進戲院之前,我已經耳聞他這次的評價跟票房都終於不錯,頗為替他開心。他那愛弄玄虛,對「收尾大逆轉」無可救藥的執迷,一直都還蠻合我的胃口,而過去除了不用說的《靈異第六感》,還有《水中的女人》跟《驚心動魄》我都很喜歡。尤其後者在那「超級英雄」還不是顯學的年代,提出反派與正派的相生相依、給予對方意義的概念,真的讓我耳目一新。也是因此,《分裂》的最後一句對白讓我在戲院裡大笑開懷,回家一查才知道:它根本脫胎自當年《驚心動魄》的一部分遺留元素!算一算前後十七年,一個「沙馬蘭宇宙」才成形,而我竟然開始期待這兩者合體的續集了。

但也是以此為例,沙馬蘭偏愛用思考性的、角色意義的揭露作為片尾的「解答」,對其他很多觀眾而言,這叫做反高潮吧?他的哏,以及對大眾預期心理的操縱,弱了同樣很愛玩的 J.J.亞伯拉罕(J.J. Abrams)一點,敘事的頻率因此常會跟票房能量對不上。經過多年漂泊,從奇幻片到災難片到動畫片到末日題材,他都玩過了也都拍不太響,最後不意外地,是在回到半密室的小小空間裡,靠著最擅長的驚悚敘事,才終於重振旗鼓的。

《分裂》完全不是一部昂貴電影的格局(預算才九百萬美金)。集中在兩個室內場景裡(地窖和精神科醫師的家),靠兩項真功夫正面對決:一是大量運用懸疑的鏡頭語言,二是男主角詹姆斯麥艾維的演技。從片子一開始,在那輛綁架車上,鏡頭在前座外飄來蕩去,沙馬蘭要讓你看什麼、不讓你看什麼、希望你察覺自己「看不到」什麼⋯⋯等等種種的玩味,就已經很夠味。整部片的鏡頭,那些意有所指的目光流轉,透過遮蔽物讓主角的人格轉換等等,像是意在言外,又像不懷好意。這樣的情緒拿捏,聚焦又有力,是這次成功的大功臣。

而麥艾維演出此片,用各種小動作和聲音表演區隔至少八個以上的人格,炫技炫得理直氣壯。一場在醫師面前轉換的戲不多也不少,紮實又流暢,更是太讓人過癮。

不過,從驚悚片的類型切入,《分裂》也擦了一點虐殺片的邊,藉由兩個高分貝的慌張女配角(和她們的衣服越穿越少),還是露出一點點剝削類型的味道。原本在電影前半,我還覺得沙馬蘭刻意要讓三個女孩的「個性樣板」不那麼明顯——即使這同時,誰是主角又很明顯——兩個女配角該殺而未被殺,也給我一種「要突破類型老哏嗎」的錯誤期待。到最後,當那恐怖的畫面揭曉,她們還是死了而且有點草率,這其實是讓我失望的。

但事後想想,她們畢竟非死不可。這就要扣回前述跟《怪物》的聯想了:《分裂》真正的企圖在女主角凱西身上,一再地前後剪輯遭劫的當下與她的童年,除了講解她的智慧來歷,對應兩者的情緒氣氛,還為了塑造角色意義。她不只是恐怖片中那個最得民心的純潔女孩,也不只是真正生出勇氣突破困境的女英雄,她還是唯一能夠與怪物相了解,相生相共鳴的日/夜倒影。童年遭受的虐待讓他生出無數個自我來分攤、取暖、反擊,這最終催生一個無敵的形象來「保護」一切;相反地,她把所有痛苦都吞了下去,沒有轉化成對外界的暴戾,但那彷彿不定時炸彈的能量卻是一直藏在那裡的。而他在最後辨認出她,從追殺者變成憐憫者和某種認同/保護者,這又隱隱有著約翰守護妮娜的味道了。

當凱西在最後走出囚禁處,沙馬蘭用了一連串的場景、眼神、動物與雕像等等的意象元素,讓你聯想到這是另一頭「野獸」的生成。即使沒有最後的驚喜客串和連接,這樣的收尾已經力道十足。

所以和《怪物》對應,淒慘的童年可以造成惡魔,可以淬煉出美好的人性,還可以埋下未知。《分裂》沒有說破男女主角各自的後續,讓未來的劇情發展可以有無限可能,沙馬蘭的企圖心和拿手好戲,才剛要開始而已。

 

【張硯拓】
影評人,1982 年次,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評審,經營【時光之硯】部落格及粉絲頁十年,著有電影散文集《剛剛好的時光》。信仰:「美好的回憶是我的神。」

#奈沙馬蘭 #分裂 #每週影評 #張硯拓 #電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張硯拓
圖片提供UIP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