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信也送暖,台南郵差的浪漫──專訪《差差工作日誌》李翔

送信也送暖,台南郵差的浪漫──專訪《差差工作日誌》李翔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1.02.2017

一月初,美國總統唐納.川普認為透過網路傳遞訊息不安全,提議請郵差送信。此話一出,不免引起譁然,有媒體對此下標為「懷舊」,的確,相較於網路,郵差給人傳統、緩慢又可能遺失信件的刻板印象,簡言之,是舊時代的產物。

若你覺得上述說法沒什麼不對,你可能也認同郵差的「功能」僅僅是投信、送包裹。但真的只是如此嗎?你通常怎麼對待送網拍包裹給你的郵差?在郵差眼中,又是怎麼看收件人?

這些答案或許都能從郵差李翔最近出版的攝影集《差差工作日誌》中找到。你將發現,郵差不只是傳遞者或信鴿,收信人也不只有簽名、領取那麼情淺,他們都是記錄者,記下騎過的路、人情冷暖、土地的四季,也共同感受拿到罰單的瞬間。

這或許是一本平凡的攝影集,充斥鄉野田地、老人小孩、街道房屋,有氣候的無常和街坊的日常,卻也是他對工作意義的辯證、對生活的追尋、對家鄉的一往情深。

李翔《差差工作日誌》

攝影,讓他更享受工作

李翔,綽號「差差」,外型像個運動好手,講話句尾慣接語助詞「喔」、「餒」,標準的台南人。他的一天是這樣的:7 點到公司,8 點 30 分騎車出發,直到送完為止。每天運載十多車的訊息、價值、遠方的思念,年復一年,已屆第十二個年頭。

當郵差完全是誤打誤撞。當初看到徵才訊息,沒多想便去報考,真的被他考上,「當郵差沒出現在我的人生清單中過。」如此過去十多年,說到底,就是個認分的台南人。

憶起送信人生初期,李翔坦言難適應,風吹日曬不說,即便是在地人,也有前輩帶路,要在短時間內熟記負責的善化、安定、大內路線,依舊吃力。不過,個性稍微解救了他。崇尚自由、樂天的李翔,試著將「騎車」當成探險,這份工作終於慢慢上手。

三年前,他拿起手機記錄工作,就此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心態與工作輪廓。

每天騎 40 到 60 公里的路,在每一次交投掛號、等待簽收的幾分鐘,他隨手拍下身旁小徑、芒草、稻田、天空、動物⋯⋯,及眼前的收件人,簡單寒暄幾句,上傳到個人 Instagram,想在退休後有憑藉可懷念,順道跟兒孫說嘴自己當過郵差。

李翔《差差工作日誌》

「我連構圖、水平都不知道,就是亂按。」愈拍愈好奇攝影,他開始向友人請教攝影技術,從做中學,直到跑馬拉松的朋友問一句「為什麼不將拍照結合工作?」醍醐灌頂般點醒他。

恰如他在自序裡以「焦點永遠出現在意外的地方」,形容有溫度的美景總來得隨性、自然,開始學攝影、認真拍照、走到集結成冊這步,無疑也是意外,「不是想紅啦!」他笑嘻嘻地說。

問他拍照後的上班日子有什麼改變?在單純送信的前八年,李翔說,生活固然完美,卻有點說不上來的匱乏,很穩定,也很無聊,直到結合攝影與工作,才發現生活那樣有趣。

「本來我很宅,不太喜歡跟人互動,開始拍照後,感受到居民的人情味,以及人與人互動的美好。其實人情味一直都在,是我到這時候才察覺。」他慢慢加倍留心周遭人事物,喜歡看老房子的構造,也觀察稻田四季不同的樣貌,關心居民,並從對方身上獲得生活的小啟示,李翔變得很享受工作,更療癒了自己。

李翔《差差工作日誌》

傳遞的不只是信件,更多的是關懷

因為當郵差,李翔跟很多人都有情感連結,深深體會台南人的「惜情」。有些老人家習慣他的出現,不但會問候,還會等待,就像等朋友來,遞上茶水或暖暖包,讓他既感動又慶幸。

跟老人家聊天是輕鬆的,沒有侷限話題,氣候、餐飯、環境都能聊,甚至是婆媳關係、兒孫互動。很多阿公、阿嬤聽力退化,說不定也看不太清楚李翔的臉,卻把他視為傾訴的對象,因為他總會耐心傾聽。

「有些老人家特地到門口等水電帳單,其實是在等一個講話的對象,有的還會講到哭出來。」李翔激動地說,他把這些面孔拍成了一幀幀故事。

例如一個低收入戶的隔代教養家庭,照片中阿嬤牽著孫子,面色從容,讓李翔反思:他們身處不完美的環境仍快快樂樂,自己還有什麼好不滿足?還有一位七十多歲、重聽的「榮民伯伯」,對李翔說的話千篇一律是「辛苦了」,卻成為他的存在證明。

有趣的是,李翔不但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被居民當成家庭的一份子。有個「牛庄阿嬤」,擁有一片自己的「開心農場」,李翔一出現她就拔菜相送,老太太盛情的聲音和模樣、綻開的笑容,透過李翔的圖文,栩栩如生,你彷彿就能摸到、感覺到,那股人情味、溫情在流動著。

甚至,李翔放在 Instagram 上的照片主角,被網友認出是自己的阿嬤,對方留言告解很久沒回家,感謝李翔提醒家就在那兒、永遠在那兒。

是啊,家鄉,李翔的照片沒有一張不是對家鄉的眷戀,或許他成功了,讓每個在外打拚的遊子能從他的照片一解思鄉之情,喚起那義無反顧回家的衝動。

李翔《差差工作日誌》

台南人的樂天知命,引以為傲

看到這裡,有些人可能無法理解台南人對家鄉的難捨。不管是對於留在原地的,抑或異鄉人,總是最可靠而溫暖的歸宿。市景再怎麼變,存在城市中的文化內涵、人味屹立不搖,這也是李翔想藉由攝影保存的價值。

問他最喜歡台南什麼?他一時半刻答不出來。爾後緩緩吐出,台南人以原鄉為傲,總讓他以身為台南人為榮,尤其老一輩,一向樂於與人分享在地歷史。

曾有網友說,台南人很驕傲,覺得自己才是「天龍人」,李翔對此解釋,或許是因為台南很多地方一磚一瓦都充滿故事性,走在街上能感受到文化氛圍。台南人無論老少,常有強烈的歸屬感,往往能理直氣壯地跟別人說自己來自台南,相較很多人戲稱故鄉為「鬼島」、認為國外的月亮比較圓,台南人對這塊土地的認同、對歷史的了解和守護,是李翔覺得台南最棒的地方。

李翔《差差工作日誌》   李翔《差差工作日誌》

近年,台南湧入不少香港人、新加坡人定居,他們覺得這裡「慢慢的」,很適合生活,卻也有新加坡朋友問李翔怎能接受那麼安逸的生活,他溫吞地說,「就是習慣了,也不是不想競爭,應該是比較知足。」他舉例,很多小吃店老闆只開星期一、二、三,不用天天做得好累,不求賺大錢,但求生活溫飽、日子舒心,一言以蔽之,樂天知命罷了。講到這裡,他停了一下,「我不敢說這是浪漫的地方,我怕講太多會被別人憧憬。」這有點幽默的含蓄,或許也是台南人可愛的地方。

他也將對故鄉的鍾情投入古蹟活化、老屋維護,跟幾個熱愛環境藝術、古蹟文物的朋友自掏腰包承租、修繕台南市公園路 321 巷原日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官舍,花兩年打造成「萬屋砌室」,那是個既開放也幽靜的空間,跟附近幾間工作室偶有展覽、市集、工作坊,讓移動者、在地人都能來散散步、看書、放空,從這個聚落掏寶或得到一絲療癒,更接近土地內涵之餘,也找到自我。

當我們實際來到萬屋砌室,只見他熱心替來到這裡的人留影,照片中的人都是笑著的,就像《差差工作日誌》裡的老人家,總微笑得很暖,或許是因為拿著相機的李翔笑得更燦爛,燦爛中帶著憨直,很台南查甫囝。

李翔《差差工作日誌》

 

《差差工作日誌》

李翔《差差工作日誌》

作者:李翔
出版社:有鹿文化
出版日期:2017. 01. 20

#李翔 #古蹟活化 #萬屋砌室 #郵差 #文化 #台南 #攝影 #攝影集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薰鮭魚
撰稿薰鮭魚
攝影兄弟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