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選書|自由讓人疼痛:《跳舞的熊》

十二月選書|自由讓人疼痛:《跳舞的熊》

作者BIOS 選書
日期24.12.2018

「這些熊多年來被人訓練跳舞,並且被殘忍地對待。馴熊師把熊養在家裡,教牠們跳舞,從小就毆打牠們。此外,他們還把熊的牙齒都敲掉,免得熊想起牠們其實比馴熊師來得更強壯。馴熊師會擊潰熊的自信。他們用酒精灌醉牠們——之後,許多熊都因此對烈酒上癮。」——《跳舞的熊》

鼻子穿上金屬環的那刻起,熊就注定要一輩子被人類牽著走。敏銳的嗅覺器官不再能幫助牠生活在大自然,喪失本性與自由,牠只能敏銳地感知痛苦。

《跳舞的熊》是一本關於「其後」的書,以保加利亞跳舞熊傳統的結束為隱喻,指涉蘇聯瓦解後的東歐國家人民,如何重拾被剝奪的人權、認識新的價值觀、在資本主義之下求生。作者挖掘出隱藏在轉型正義背後無法挽救的傷害,漫長的復健之路上,熊與人都必須一再揭開創口,凝視並觸碰它。「自由讓人疼痛,而且一直如此。」作者如是總括轉型正義的艱難。

「但是你不能把熊放到大自然中,然後等牠們自己打點好一切。自由是很複雜的事,必須循序漸進地給予。如果熊已經會冬眠,這表示,牠正往自由的道路上邁進。牠不只是活在今天、在當下,而是學會了為更艱難的時刻做準備。」

書的前半部紀錄跳舞熊傳統的絕跡。作者帶我們回到那個現場:動保人士來到馴熊師的家,在緊張的僵持後,熊走進籠子,被送到「跳舞熊公園」安置,學習自由、訓練本能。作者多方訪查馴熊師與他們的家人、動保人士、跳舞熊公園的園長,以不同的敘事觀點告訴我們這個事件並不只是「熊被解放」當下那一刻,而是一段牽涉甚廣的漫長過程。

後半部則關注前共產國家當今的轉型正義進程。作者遊歷東歐各國與古巴,訪問各地人民,觀察他們在自由的市場下如何謀生。從這些人口中,我們聽到不少對於歐盟關稅與申根協定滲透的不安與恐懼,甚至對於昔日共產制度的緬懷。史達林故鄉的居民至今認為史達林是偉人,大饑荒、大清掃都不是他造成的。烏克蘭的神父因為害怕失去宗教威權而拒斥歐盟,因為他們認為富足讓人們不再對宗教虔誠。而這些威權下的人民,都是面對自由無所適從的熊,在不安之際,反覆重蹈熟悉的舞。

前後兩部的章節名稱均對稱一致,讓跳舞熊的解放與轉型國家的發展境況相互映照。或許有人認為以隱喻思考歷史與政治是薄弱且缺乏邏輯的,但撇除兩者的隱喻關係,其實我們也因深入跳舞熊的故事,看見東歐社會的縮影:共產政體瓦解後,吉普賽人為了謀生開始訓練跳舞熊;保加利亞加入歐盟,讓跳舞熊傳統遭禁;跳舞熊公園的浩大斥資,引起當地居民的反感⋯⋯這當中的政治背景、經濟因素、道德價值,形塑出傷害的冰山:外人眼中的事件之下,其實隱藏著牽動整個社會的困局。

如此交錯的脈絡,也使我們意識到慘無人道的暴行背後,存在著多麽複雜的倫理議題:什麼是愛?什麼是自由?在書中,作者不帶批判地記錄下這位退休馴熊師的獨白,將價值判斷,留給了讀者與社會:

「走吧,我們坐公車去那裡,去看看我們的薇拉過得怎麼樣。牠還認得我們嗎?牠已經變野了嗎?還是牠還會跳舞呢?如果牠看到我們還會跳舞,這就表示牠還愛著我們。因為牠愛我們,就像我們愛牠,這點我敢肯定。」

 

《跳舞的熊》

跳舞的熊

 

 

 

 

 

 

 

作者: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
譯者:林蔚昀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8.10

#自由 #沙博爾夫斯基 #跳舞的熊 #十二月選書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馬揚異
攝影陳關文 Guan Chen
責任編輯李姿穎 Abby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