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的貓正在吃魚,卻傳來海浪的聲音——在 TIDF 看七〇年代導演的前衛代表作
紀實影像的敘事光譜,可以拓寬到什麼程度?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策劃單元「比紀錄片還陌生:前衛的姿態」,蒐羅三位來自北美 1960 至 1970 年代前衛電影運動的重要導演:Jonas Mekas、Larry Gottheim 和 Joyce Wieland 的經典作品。
他們用實驗精神構築出影像的純粹,均以前衛之姿給出另類答案,至今依然刺激著觀眾對於電影的思辨——
詩人在異鄉,Jonas Mekas
作為電影史上重要的倡議者,Jonas Mekas 被尊稱為「美國前衛電影教父」,他在 2019 年以高齡 96 歲逝世,本次 TIDF 也精選其兩部生涯代表作以茲紀念。
1940 年代末期,Jonas 與他的兄長逃離出生地立陶宛,最後移居到紐約布魯克林,也是在那裡,Jonas 借錢買了他的第一台 Bolex 16 釐米電影攝影機,不到十年的時間,便成為紐約前衛藝術運動的核心人物。身為導演、詩人和藝術家,Jonas 畢生創作不輟,更於 1970 年與友人們共同創建「經典電影資料館」(Anthology Film Archives),志在收藏與推廣全球前衛電影,影響無數創作者。
Jonas Mekas《追憶立陶宛之旅》
不同於傳統電影,Jonas 的電影經常沒有敘事和情節,經常琢磨於那些組成人們生活的平凡時刻。他不斷嘗試以第一人稱敘事的日記電影、家庭影像進行創作:孩子的微笑、海邊的一天、漫步在紐約⋯⋯,這些彷彿記憶碎片的鏡頭,都像對電影界提問:誰說電影的首尾需要完美相連?在他的電影路上,持續主張解放傳統的電影定義,並撰文參與論戰,捍衛電影創作的自由。
而他的流亡者與異鄉人身份,也貫穿在其作品之中。《追憶立陶宛之旅》(Reminiscences of a Journey to Lithuania)橫跨了數十年的時間幅度,記錄故鄉與他鄉的文化隨筆,以獨白和即興律動書寫生命日記;《失去,失落,迷失》(Lost, Lost, Lost)是他與兄長在 1940 年代流亡至紐約時的心情寫照,這是一部長達 173 分鐘的回憶錄,攝影機成為詩人在異鄉的眼睛,在放逐與移動中持續追索,用六段不同時期的膠捲,記錄紐約外來移民社群的日常,組成自傳體的編年記事。
Jonas Mekas《失去,失落,迷失》
時間的顯影,Larry Gottheim
同為美國前衛電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Larry Gottheim 以「定鏡凝視」窺見另一種真實。本單元選映了他在 1970 年代初期的七部系列作品,其首部作品《藍色》(Blues)記錄一碗加了牛奶的藍莓,被景框外的湯匙一勺勺舀光的過程。單一鏡頭的概念攝製,在攝影機的凝視中觀照被攝對象的動靜變化,用極簡主義式的創作邏輯展現影像的純粹與哲思,也成為本屆 TIDF 主視覺的靈感來源。
Larry 的前衛電影經典之作《霧》(Fog Line)以定鏡捕捉窗外的霧中風景,成為一幅若隱若現的動態寫真,該片亦受 Jonas 盛讚為「短小,但是完美的電影」;當攝影機自《門外》(Doorway)開始移動,Larry 從侷限景框觀想更大視野的企圖,也延續到《思》(Thought),雪地裡的動靜與緩慢運鏡呼應成韻,拓展對電影的思索;《口琴》(Harmonica)則將鏡頭對準鄰座乘客,偕同窗外流動的景色與風,陶醉又和諧地共奏出迷人樂音。
Larry Gottheim《藍色》
Larry Gottheim《霧》
生活的奇想,Joyce Wieland
本屆 TIDF 也選映了加拿大最具影響力的女性藝術家之一,Joyce Wieland 的八部重要作品。
她總能將生活奇想轉化為饒富趣味之作,創作媒材更包括繪畫、視覺藝術與實驗電影。電影中,她以獨特視角轉化生活中的日常時光,透露出「我拍故我在」的強烈意識,具體而微地表現出她對性別、社會與國族議題的關注。然而,身為 1960 年代少數的女性前衛電影導演,卻一直要到 1998 年逝世後,她的影像創作才獲得應有的重視和評價。
在 Joyce 的代表作品《居家倒影》(Water Sark)中,她以家庭主婦之姿,將攝影機對準家中尋常物件,與鏡射倒影中的光影嬉戲,在侷限的空間內天馬行空地創作,堪稱最獨立的獨立電影;《貓食》(Cat Food)也是她的生活隨筆,記錄家貓熟練地啃食魚,伴隨遠方的海浪聲產生開放想像;《北美老鼠的生活與飲食》(Rat Life and Diet in North America)繼續由動物主演,以一場貓與鼠的越獄風雲,將兩者關係轉化為幽默慧黠的政治寓言。
Joyce Wieland《居家倒影》
Joyce Wieland《著色》
還有《著色》(Handtinting)是對職業訓練所女性各種姿態的排組,在錯落色彩間生成一種近乎儀式的規律節奏;《滴水》(Dripping Water)則由 Joyce 與當時的丈夫、同為前衛電影導演的 Michael Snow 聯合執導,創造一個僅有白牆、白盤、水聲與漣漪的空間,替靜物展現出神秘的時態韻律。
當攝影機擁有無限可能,電影的定義也隨之拓寬。Jonas Mekas、Larry Gottheim 和 Joyce Wieland 的前衛之姿,彷彿也映射出電影最純粹的模樣。
2021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
影展時間|2021.04.30-2021.05.09
影展地點|台北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