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建構劇場的無限可能──專訪《阿拉伯之夜》導演廖若涵

想像力建構劇場的無限可能──專訪《阿拉伯之夜》導演廖若涵

作者舞台上下
日期06.05.2015

個子嬌小、黑色短髮、眼神堅定的廖若涵,從 2010 年與台南人劇團合作《遊戲邊緣》時開始受到矚目。作品於細膩中展現強烈意志,近年著迷於「聲音」在劇場裡可發展的特質,經常可以看到她在作品裡實驗「聲音」創作的可能性。劇場導演鴻鴻曾於評論中提及廖若涵的鮮明個人印記,「細膩的情感處理,不放過每句台詞的真實感與微妙內蘊,以及視覺化地「翻譯」抽象的語言。」這次受邀參演兩廳院 2015 年「新點子劇展」,可以想像當她詮釋德國當代劇作家羅蘭.希梅芬尼(Roland Schimmelpfennig)的劇作《阿拉伯之夜》,將再次激發觀眾對劇場表演可能性的更多想像。

大學時曾交換學生到柏林看義大利劇作家皮蘭德婁《六個劇中人的故事》的舞台演出,讓廖若涵發現過去未曾於文本中體驗過的劇場魅力。於是她進入戲劇所,開始選修導演課,像是打開了某個開關一般,逐漸發現自己對導演這份工作的著迷,只要一開始創作就會完全投入,將所有事情拋諸腦後,只有創作是唯一重要的事情。透過持續接觸新文本,從中發現新的創作方式,過程裡慢慢熟練導演技巧,也不斷探索更多未知。台南人劇團在廖若涵身上看到無窮潛力,支持她和新演員們對於創作的熱情,給予了極大的創作空間,讓她逐步發展出自己的獨特風格。

身為台南人劇團的駐團導演,廖若涵說起合作至今「最暢快」的製作,應該就是去年的作品《游泳池沒水》。不僅劇本本身開放極大的創作空間,表演方式及導演手法都在極簡元素中發揮到極致,不論戲的律動或完整度,對她而言,都是非常「值得」的經驗。也可以說,從《安平小鎮》開始實驗聲音的可能性,到《游泳池沒水》時將此形式發揮到整個作品中,更加顯現廖若涵的導演風格。她相信聲音可以勾起人心中的故事,並且產生空間感,改變那當下對空間的想像力,彷彿聲音主宰了視覺,從耳朵打開眼前的遼闊風景。

談到目前最難忘的合作對象,廖若涵提及近期一同完成野台戲演出《阿章師の拉哩歐》的陳明章,以現代風格詮釋傳統音樂,同時保有其精髓。由於兩人的風格差異極大,廖若涵的導演手法強調精準的細節,而陳明章的音樂自由中有許多即興的空間,藝術風格相當自由,讓廖若涵感受到另外一種藝術的呼吸,並帶給她一個新的契機去接觸與自身經驗完全不同的創作素材,拓展她對合作的開放性。

此次受邀為兩廳院 2015 年「新點子劇展」創作,廖若涵將以她的獨特觀點和創作形式詮釋《阿拉伯之夜》。故事以一棟公寓停水的事件意外串連劇中五個角色,穿梭現實與想像的魔幻場景,開展超現實的奇幻空間,令人有無限想像的可能性,充滿期待。

這次受邀參與《新點子劇展》,為什麼會想要選擇《阿拉伯之夜》這個劇本呢?

之前讀到劇本的時候我就很喜歡,因為它說故事的方式很特別,同時有五個角色平行講同一件事情,場景設定也很吸引我:在都市裡,某一個夏天,突然有一棟大樓停水,意外事件串連起劇中五個人,讓觀眾透視五個人在這棟大樓裡面的移動,過程當中有一個人跌入夢境,在尋找水或停水原因的過程中發現他自己過去的事情。劇作家把場景設定在很現實的情況,卻讓這些角色進入很魔幻的場景,掉到一個酒瓶裡面去,或者是突然掉到一整片沙漠,跟自己的過去相遇。劇本魔幻的部分很吸引人。

這個劇本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第一個當然是它的形式,第二個是它很寫實地描繪這些角色在大樓裡面生活的樣子,但在寫實的細節當中又可以開展出非常奇幻的事情,綜合了很寫實、很客觀的觀察,跟非常迷幻、奇幻的幻想。在讀劇本的時候,可以感覺到劇作家想像的空間一直不停地在轉變,一下子描繪一個很寫實的公寓、或浴室,突然之間又可以把場景帶到一整片沙漠,所以讀劇本時有一層快感是來自它對這個空間掌控、跟不斷地透過一個空間串連一個空間,拓展觀眾想像到很開闊的狀態。

之前的創作使用大量「聲音」的元素,這一次也是嗎?

我一直對聲音和演員的律動很有興趣,就是演員身體的動感,跟聲音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一句台詞就不只是一句台詞,所以聲音是蠻吸引我的。在這個劇本裡面,剛好劇作家用了很多關於聲音的描述,用聲音把角色串連起來,比方說有一個角色一直聽到水的聲音,吸引他走到對面的大樓,開始牽引這個角色。劇作家在劇本裡面也放了各種各樣的聲音,比方說水的聲音,甚至在公寓發出狼的嚎叫聲,所以這個劇本吸引我的地方也包括聲音。

這次為什麼會找這幾位演員合作呢?

這五位演員(呂名堯、張棉棉、劉哲維、張家禎及周佳吟)我之前都有合作過。選他們的原因,因為我覺得我排戲的方式有點極端,我喜歡在排練場裡有共同的執著和追求,這件事情對我一開始在選演員的時候很重要,包括工作過程以及大家是否會百分之百地投入在這一次的工作裡頭,這幾位演員對我來說都是這樣子的。另外,之前跟這幾位演員合作的過程中,我覺得他們都很有魅力,這當然也是我很期待一起工作的原因。

排戲的方式有點極端是指什麼呢?

我可以跟這些演員工作是因為他們在排練時對於追求完美也有自己的「極端」。那個完美不是真的美,而是當下知道我們要做的程序和目標,用大家共同摸索出來的方式去執行,而他們真的會用盡一切辦法去做,無止盡地在找尋這個角色更多的細節。這件事情會讓工作很有動力。

排練過程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很多困難,因為劇本很難背,非常難背。裡面同時五個人在說話,不一定在說同一件事情,可能五個人同時處在不同的空間。一般寫實的劇本往往很有邏輯,我講一句,你接一句,但是這個劇本不是這樣,所以在排練過程,演員也很辛苦,怎麼樣把台詞串連在一起。

怎麼克服這個困難呢?

有時候就是要一直排練,但有時候當空間、場景和角色關係設定很清楚時,對演員來說就可以很容易記得。

為什麼會想要邀請這次的設計群一起合作呢?

這次音樂設計是楊川逸、燈光設計是魏立婷,都是幾乎我從第一齣戲就開始合作到現在,每次跟他們工作特別有默契。音樂設計很喜歡做噪音,比較不傳統的聲響,所以這方面可以討論的東西就又更多。

妳最想要透過這個故事跟觀眾傳達什麼樣的訊息?

我覺得這個劇本真的非常有想像力,讓我覺得,好好,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去到很多很多不同的地方,透過很奇怪或是很寫實的世界去感受到一個人生活在一個都市裡面會有這樣的感覺:雖然你是生活在一個普通的現代都市裡,但可能住在這樣一個大樓,你每天都覺得自己住在一個沙漠裡面。劇本的奇幻性、文本裡面非常精巧的結構,也就是劇作家建構出來的世界,都是非常吸引我的地方。很希望觀眾會願意來看這齣戲。

你怎麼看待想像力這件事情的呢?

想像力就是超能力啊。(笑)

這次的作品會跟社會有所連結嗎?

我在選劇本的時候不會特別去想這件事,我注重的是這個劇本是否有當代性,包括戲的內容和形式。因為有一些劇本的語言其實就控制了表演和搬演的方式,所以劇本是否在形式上有創新,和怎麼樣在劇場裡呈現新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回到《阿拉伯之夜》,跟一般生活很有共鳴的是,當代都市生活會遭遇到的封閉感,或是在這個都市裡一層又一層制式空間裡生活的這件事,劇本描繪這個空間又打破這個空間,對我來講是蠻解放的。

妳怎麼看待劇場在現代台灣社會裡的角色呢?

我會覺得大家若能把劇場當成一個生活選項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它非常直接,當某一刻在劇場裡發酵,共鳴感是很巨大的,可以透過觀眾席的呼吸感受到大家是這麼專注地看著台上發生的事情。這讓人感覺到一種很直接的接觸,不管是感動或是當下所有的人共同經歷的某一刻,是難以自己在家裡完成的,感動和共鳴都是在當下發生。

創作在妳的生命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它對我來說不是一個選擇,是因為我真的很想要做這件事情,即使面臨更好或是更理性的選擇我也不會放棄,因為實在太想要做這件事情,就是一種沒有辦法割捨的執念。做這件事的時候會感受到很有生命力,做其他事情都會覺得很沒有意思。

從開始導演到現在,遇過最挫折的事情是什麼呢?

製作每次都會遇到挫折的事情,但有時候深刻的是感受,導演這份工作對現在社會裡很多人來說好像都不是很重要的一個工作。可能這個工作對我來說是我的全部,但對其他人來說就會覺得我在玩,或是工作本身沒有商業價值。我印象很深的是,以前去交換學生看到一齣戲,講一個非常冷門的題材,但是每一天都滿座,演出之後演員會跟觀眾討論,是真的在討論一些嚴肅的事情。當下我其實覺得好難過,在那邊進劇場看戲是如此平常的事,大家對於這件事有很高的素養,可以在這樣的空間、願意花兩小時認真投入討論這件事情。但在台灣可能就會先討論這部戲有沒有商業價值,然後才是舞台上的事。這些事情特別讓我覺得挫折,當然每次排練都會遇到具體困難,但最大的困難是怎麼樣創造出不一樣的空間,對觀眾來講也是很重要的。

從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創作者呢?

我一直都不敢說自己是個創作者,我就是一個作劇場的人。但開始做這個工作之後會知道它需要極大的專業,包括不管是導演、演員、還有技術團隊,在場上完美的一秒鐘,需要二三十個人同時去創造那一秒鐘。當我們一走進這個劇場,所有人有共同的工作態度,體認到我們在做一場專業演出,每一場都必須要同樣水準的呈現。這其實很難,真的需要所有的人共同去成就場上的畫面,這就是劇場最吸引我的地方。

 

 

 

2015 新點子劇展《阿拉伯之夜》

演出日期:5/22(五)~5/24(日)
加演場次:6/11(四)~6/14(日)
(5/1-7 兩廳院之友預購,5/8 全面啟售)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購票洽詢:兩廳院售票系統

 

#阿拉伯之夜 #廖若涵 #舞台上下 #台南人劇團 #劇場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王顥燁
撰稿王顥燁
圖片提供台南人劇團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