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剪接師雷震卿(上)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剪接師雷震卿(上)

作者孫志熙
日期24.11.2015

從台北市區駛向外雙溪,山中公寓是雷震卿的住家兼剪接室,趁著天光,我們先在屋外取景拍攝,樹根、青草、涼風的氣息瞬間阻隔了城裡的躁動,她擇居此地先是因為在中影服務時期往返便利,而離開中影後,也因為非線性剪接的年代只要檔案管理無虞,就能像作家一樣足不出戶地專注於一部片子,朋友知道她的習慣,工作時絕不來電打擾,這裡的幽靜也令她獲得充足的創作空間。

1984 至 1988 年是雷震卿的大學時代,自稱不是文藝青年、對未來也無規劃,考進文化影劇系她認為是碰上的好運:從籌備演出的團隊分工模式,到開始思考人的狀態,戲劇表演課給她許多啟發;至於電影,雖然在校所學僅限理論,缺乏技術課程資源,唯一實作經驗是全班一起拍一支 16 厘米影片,但由於大一就糊裡糊塗跟著學長姐跑金馬影展,那些世界級的電影即使不一定看懂還經常陷入睡眠,她仍將零用錢盡數貢獻,「大銀幕是有魔力的,影像是一種陶冶,我常跟學生說,有些片子小時候不懂,但 5 年、10 年後有些歷練了,那些看過的畫面自己會浮上來,到時候再把它拿來看,會是很奇妙的經驗。」她使用「浸染」一詞來形容電影的影響力,如今想來也覺得無比貼切,就像從雙眼滲透進身體,為心靈添上更絢爛飽足的光色。

畢業後曾短暫在 MTV 工會撰寫外包裝的影片介紹,某日查閱報紙求職欄,原本只看大版位大公司徵人啟事的她,不知怎地翻到廚師、理髮師的技職區塊,一則不顯眼的「中影製片廠徵助理」就像等待她發現似地出現在那,寄出履歷後好一陣子突然收到應試通知,「我真的沒睡覺,連夜把教科書拿出來 K,結果沒什麼人去考,他們徵攝影、錄音、剪接、燈光、業務各一名,去了才知道這是中影 10 年來第一次徵人,因為各部門的師傅和師兄年紀大了,需要新人接手,但電影不景氣,公司不肯,是製片廠自己幫師傅招人的。」這批新進人員被稱為練習生,包括現今的剪接師陳曉東、錄音師曹源峰、攝影師宋文忠,她打趣道,當年同期的夥伴都已成了大師,只有自己還繼續晃蕩;與她同輩的人數少,而且多是各自發展,因此後來的合作對象幾乎都是認識多年的朋友如蔡明亮、王小棣。

「中影是個沒有業務壓力的公司,算是賠錢在養我們。雖然常會哀怨自己把自己關在裡面 16 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和長輩年紀落差又大,也不像攝影和錄音在外面跑可以認識很多人,我一直待在屋子裡。有段時間發現我不太會講話了,但又聽說外面公司會 push 員工,我是很需要時間慢慢思考跟沉澱的人,叫我兩秒鐘回答導演要剪在哪裡,我不行。」位在士林郊區的中影製片廠遠離總公司,有點化外之境的意味,加上當時的廠長王童相當信任員工,一場戲她想一個禮拜一個月都行。尚未數位化的年代,剪接是用實體的剪刀剪實體的底片,每一個動作都得深思熟慮,而助理在能夠獨立作業之前,必須隨時在師傅旁邊待命,負責遞送工具協助工作更有效率,剪接師和導演會花非常多時間討論,對雷震卿而言,當學徒最大的享受就是蹲在角落聽他們談話。「剪接時間很長,常會看到導演下樓去廠區散步,那裡是可以一直思考的環境,所以我很害怕離開後沒有這樣安心工作的地方。」不像現在的學生在校即有器材、素材可使用,她所有的技術訓練都是入行後才開始。

她從教科書中最基本的剪接公式解說起:先要有建立鏡頭,一般來說是全景或遠景,讓關係位置通通都看到,再一個緊一點的全景,接著看要介紹哪個角色,然後用特寫去看人物的狀況。有個經典的案例練習,是將三組鏡頭排序:冷笑的臉、拿槍的特寫、害怕的臉,意即主詞、動詞、受詞,有趣的地方在於,只要把主詞和受詞交換,意思就完全不同,立刻從平鋪直敘的劇情片變成黑色類型片,「透過剪接,我可以讓觀眾一下子坐在這裡,一下在天花板,一下在低角度,可以全觀,也可以見樹不見林,這是最基本一定要知道的語法,很多人認為簡單而直接跳過,但如果你覺得無聊,是因為你沒有玩到。」剪接師其實是說書人,可以決定講述的先後順序;鏡頭也能類比到詩詞,當你只能用簡短的畫面、字句來敘事,你會希望傳達出最豐富的意境,若是讀懂了《天淨沙‧秋思》,也就能抓到鏡頭節奏該如何安排,「剪接最重要的,是擁有文學心。」有陣子她甚至挑戰不用任何轉場特效,只用卡接為每一顆鏡頭找到最好的位置和秒數,如六〇年代的片子,雷震卿非常享受它們的鏡頭語言,呈現的是剪接被發明之初,最純粹的蒙太奇。(待續)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
近年介紹過不少新生代導演,顯現的是台灣電影青春朝氣的一面,然而新生的芽尖之下,都是仰賴無數從業人員築成枝幹,擔任強韌厚實的中堅,撐托起整座產業,該是時候令他們獲得多一些目光與關注。本系列專訪了十位術業有專攻的電影工作者,有的自片廠起步,有的是學院背景出身,資歷橫跨八〇年代至今,即使在攝製領域的職涯中他們慣於退居幕後,卻有許多經驗、故事值得以文字和影像記述,關於拍電影的種種,以及他們深愛電影的人生。

孫志熙
曾任《CUE電影生活誌》、《SCOPE電影視野》主編。現從事專欄與文案寫作、短片推廣、獨立製片、跨國當代藝術組織台北組頭、地下電台主持人等,擁有多重身分與很多款名片。

#in微創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孫志熙
撰稿孫志熙
圖片提供in微創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製片徐國倫(上)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製片徐國倫(上)

他總算穿越午後瀑布般的雨幕現身民生社區,此時正逢電影《極樂宿舍》拍攝期,「有緊急狀況要處理」簡直好比吃飯喝水,製片的心臟果真必須是銅牆鐵壁,但這句話說在我們當下 ...

13.10.2015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製片徐國倫(下)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製片徐國倫(下)

徐國倫體察到一個迫切的問題,「工作人員沒有太多次機會去磨練同一件事,因為同時在成形的案子太多,以往要拍 3、5 年才能向上一階,如今職能上所需磨練的時間空間都被 ...

16.10.2015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造型指導潘倫琳(上)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造型指導潘倫琳(上)

潘倫琳的造型工作從廣告開始,然後才是電影和電視劇。當年考進實踐服裝設計比較像是意外,她雖然愛畫畫和設計,卻相當痛恨裁縫,「我裁縫很弱,每次都會縫歪,不然就是針斷 ...

20.10.2015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造型指導潘倫琳(下)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造型指導潘倫琳(下)

「以前我是演員或導演要什麼就給,盡量配合人家,但是碰到小棣老師和黃黎明老師之後,要一直去想,去設計新的東西說服他們。」和稻田工作室的第一次合作是《擁抱大白熊》, ...

23.10.2015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燈光師葉明廣(上)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燈光師葉明廣(上)

銀幕上,夥伴與追夢的故事不外乎在兩種地方發生:日本高中生的社團辦公室、美國年輕創業者的自家車庫。銀幕下,鄰近台北浮洲橋一棟民宅的一、二樓,10 年前曾經聚集了一 ...

27.10.2015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燈光師葉明廣(下)
in微創 ╳ BIOS|大師講堂電影職人篇──燈光師葉明廣(下)

論及危險,燈光組的確是劇組中職業傷害風險最高者,事故也確實層出不窮,「比如在城市裡架高台,如果位置離電線很近,會有磁吸作用,器材搬動時可能左右橫移,吸過去就觸電 ...

30.10.2015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