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影評|《科洛弗 10 號地窖》: 玩弄類型也玩弄觀眾於鼓掌間
作者張硯拓
日期04.04.2016
《科洛弗10號地窖》(10 Cloverfield Lane)到底是不是《科洛弗檔案》的續集?電影看完第二天,朋友追問我這個問題,而我的回答很佛心:如果告訴你我就爆雷了,自己去看啦!
因為到底是不是續集,或是不是前傳/同一時間/或至少同一時空發生的故事?翻成白話文就是:到底有沒有外星怪獸啦?可是這「是不是」/「有沒有」的問句,正是這部片的核心趣味。所以我當然不會講。在這篇文章裡也不會。
電影一開始,女主角米雪兒在離開未婚夫、駕車駛離紐約的路上,突然發生了車禍,恢復意識後的她,發現自己被綁在一間密室,手上插著點滴針,腳上有處理好的骨折傷,此外房徒四壁。而綁架她/發現她/拯救她(?)的那個人很快就出現了,是個胖胖的中年鬍渣男,他自稱霍華,說我把你銬著是因為你現在需要冷靜。然後堅持:「我好心救了你,你該表現點感激!」
他手上端著的餐點精緻而豐盛,確實不像給囚犯吃的。自此,《科洛弗10號地窖》讓你跟著米雪兒難以置信,懷疑並試著衝破一切,接著認知被推翻,又在沮喪和安份裡,漸漸升起不安和焦疑。霍華蓋了個地窖,或更像個生活機能完善的防空洞,他告訴米雪兒(及另一個同樣不知可靠否的年輕男子)外頭發生大事了,所有人就算沒死,也沒救了。而原因可能是俄國核彈,或化學武器,或火星人來襲,「還好,我把我的一生都花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我做好了準備!」
這是一部從頭到尾玩弄類型,跟觀眾猜謎語的電影。一會兒是《奪魂鋸》式的鬥智逃生片,一下子是末日電影,一會兒變成「屋中有怪物」(monster in the house)的封閉類型,一下子又變成《鬼店》大逃殺。「外頭到底怎麼了?」是底層懸疑的核心,但片中三人的三角關係,才是真正的戲——另外這兩名男子究竟是何居心?誰的話可信?該相信幾分?不但費人猜疑,更構成全片的驚悚主體。
於是這部劇本跟觀眾捉迷藏,又不時停下來回頭,對你猛眨眼,讓你一再被逗樂的同時,還不會介意跟不上。飾演霍華的約翰古德曼(John Goodman)掌握全場氣氛,對這位資深男星來說顯然游刃有餘,不論外頭真相為何,他的用意是惡還是善?這樣一個「世界末日論」的信奉者都是偏執,焦慮,還極度自以為理性的。他也演出了這樣的純,不只怪異,更讓你發現面對一個陰謀論者的自己,也變得滿腦子陰謀論。
約翰蓋勒赫(John Gallagher Jr.)的第二男主角演出也恰到好處,看來似乎是好人,但來龍去脈又相當含糊。最可靠的當然是瑪麗伊莉莎白溫斯坦(Mary Elizabeth Winstead)了,她的親民和大眼睛讓人很容易代入,不柔弱也不特別堅強,不會太莽撞——這可是許多恐怖片女主角的老梗通病啊——這樣量少質精的演員陣容,非常有火花,和「環境」對戲的結果是出色的,緊緊抓住你的注意力。
妙的是,看這三位演員對戲,一再讓我想起他們在其他作品裡可是溫暖到不行:約翰古德曼是大家最愛的毛怪(《怪獸電力公司》(Monsters, Inc.)),一開場,他從那櫥櫃般的大鐵門進來,讓我真想猜測導演是故意的。約翰蓋勒赫則有《她和她的小鬼們》(Short Term 12),那讓人信賴的宅宅垮垮的鬍渣樣,純真的很,讓你疑惑這演員要怎麼演壞人?還有瑪麗伊莉莎白溫斯坦,她曾在獨立製片《醉生夢醒》(Smashed)中綻放自然又能量滿滿的演技,有足夠的底子讓她演起這樣的商業片,不缺溫度血肉。
而《科洛弗10號地窖》的確無愧它的商業片使命。該存疑的,該驚嚇的,該熱血的,該感人的段落都有,不論你期待的場面是大是小,應該都不會失望。然真正值得推薦的是:這是一部心理掌握非常成功的電影,初次執導的丹崔區登柏(Dan Trachtenberg)技法很成熟,劇本有力,J.J.亞伯拉罕(J. J. Abrams)的參與則增添了足夠的神秘趣味。配樂稍嫌多了點,沒那麼懸疑的場面也一直弦樂拉鋸糾結,有點太逼人了。但整體而言仍是將資訊揭露/遮掩得恰到好處的優秀敘事。期待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