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拳在台灣(一):來自福建永春的功夫養身術

白鶴拳在台灣(一):來自福建永春的功夫養身術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4.08.2016

螢幕上一位武師兩臂弓起,單腳彎曲站立,以類似飛翔的姿勢將敵人唬弄的搞不清方向,配合著像鳥類的長鳴,最後以手作喙狀一招出手將敵人擊斃。說到白鶴拳,這大概是許多人腦中會出現的想像,多虧功夫電影或小說的描寫,白鶴拳似乎變成一門神奇的武功,只存在於古代,但事實上,白鶴拳是從清初才開始出現的拳法,而且在眾多套路中,大概很難看見上述的想像畫面。

白鶴拳是肖形拳的一種,雖然這個名稱乍聽之下不太熟悉,但事實上大家都聽過的螳螂拳、虎拳、猴拳等都是肖形拳。大部份人對肖形拳的印象就是去模仿一種動物,以其特屬的運動方式發展套路與拳法,周星馳在電影《功夫》中就曾以一個喜劇橋段諷刺這種偏見,以手作蛇狀打「蛇拳」。但肖形拳的精要其實在於把握動物的「神」,藉由將動物之性質透過套路融入人體的運動中,表現出動物的力量與敏捷。

打從清初自福建傳來台灣,白鶴拳在這裡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內部又分成數個風格不同的派別,並盡力發展組織,使這門武術有傳承下去的希望。本篇將介紹白鶴拳出現的契機,與流傳到台灣的歷史,第二篇將分析其套路方法以論述肖形拳的本質,第三篇將集結實地探訪台中派別的訪問資料,談談台灣白鶴拳的現況。

白鶴拳發跡於福建永春,由於名稱與「詠春」相似,經常被誤認為詠春拳的支派,不過事實上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白鶴拳第三、四代傳人與發明詠春的嚴詠春有過接觸,並將白鶴技法傳授給他,嚴詠春以白鶴拳為基礎,發展出新的拳法──也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詠春拳。而兩者之間的相似可以從其步伐中看出,白鶴拳之套路打起來力道兇猛,進退之間的腳步也很敏捷,除了自衛以外也充滿殺傷力,大概很難會想到這樣的拳法竟是女人發明的。

據說白鶴拳是由明代遺臣方種之獨生女方七娘所創,兩人皆為歷史上的真實人物,而關於方七娘還有一個傳聞,有人認為她是明崇禎皇帝之女,被密託給年輕時就喪妻的方種撫養。雖然方種確實喪妻,但沒有證據顯示七娘為皇帝的女兒,能夠確定的是,方種喜好武術,並將一切所學傳授給七娘,七娘在白蓮寺禮佛期間,將少林拳與白鶴振翅姿態的發力方式結合,發明了白鶴拳。

就像武俠小說故事情節一樣,七娘將白鶴拳傳授給永春人曾四,兩人日久生情而結婚,並一同努力將白鶴拳傳出去。在《永春縣志》的方技傳中,曾紀錄兩人在永春開設武館傳授白鶴拳,學徒中有「二十八英俊」,即二十八個不同姓氏的武師,而這些武師中又以鄭禮,辜喜,辜魁, 樂傑,王打興最為出名。透過這些第三代傳人,白鶴拳的名號在閩江一代開始傳開。

而白鶴拳在台灣所流傳的第一代祖師為福州福清人方世培(諱徽石)。白鶴拳在福州演變為四個風格不同的派系,分別為宿鶴拳、飛鶴拳、鳴鶴拳、食鶴拳(又名朝鶴或痺鶴拳),而方祖師兼蓄四種鶴拳風格,其後又創有宗鶴(又稱縱鶴)。而其徒弟因接觸時間與心性稟賦不同,因此分傳下風格各異的鶴拳,形成目前台灣四大白鶴拳的派系:台中二高白鶴、虎尾二高縱鶴、高雄阿鳳師駿鶴、與柳營食鶴(《白鶴門食鶴拳法》一書所載祖師方慧石,並載台中、虎尾、高雄系統為飛鶴),四個系統之拳法與套路都來自於祖師方世培的傳授,代代相傳之下至今不失精髓,所以雖然風格與注重的技法略為不同,但是原理相似。

雖說學習白鶴拳的武師也會參加公開的武術比賽與演示,但對他們來說習武的目的通常不是對打與表演,而是內在的修習,在白鶴拳中站姿、馬步、呼吸等都是每日操練的一部分,而白鶴拳之套路與步伐必須與氣功並行練習,比起招式,更注重的是養「氣」,由於雙腳接地氣,長期練功的人甚至可以蹲馬步好幾個小時。

介紹完白鶴拳的起源,下一篇文章將深入介紹一些白鶴拳中的實際套路,說明氣的運作原理,並藉此帶出對肖形拳的討論。

#周星馳 #武術 #福建 #白鶴拳 #功夫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于念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