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選書|每場比賽都從 LOVE 開始!充滿愛的網球史
甫結束的溫布頓網球錦標賽中,35 歲的費德勒(Roger Federer)斬獲生涯第十九個大滿貫(註 1),再創紀錄。在高清與慢速鏡頭宰制的時代,這位瑞士老將仍以其優雅而流暢的擊球動作受到全世界球迷的瘋狂喜愛。當眾人拜倒在費爸的白衣之下,伊莉莎白・威爾森(Elizabeth Wilson)卻在《愛與熱情的網球史》中認真分析:此種現象無非展現出個人魅力之於選手的重要,更凸顯了網球運動中獨特的藝術性和慾望表徵。
「網賽往往一打就是幾小時,期間觀眾目不轉睛緊盯著球員的身體、動作、情緒等等,這在其他運動都不會發生,就算會,程度也不及網球。我們這個時代又愛搞特寫、重複播放、慢速動作,更是讓網球選手無所遁形。網球選手因而能和電影明星平起平坐,成為魅力與美的代言人。」
當然,網球並非一開始就如此受歡迎且高度商業化。長年鑽研文化史的威爾森在《愛與熱情的網球史》中便從其最初原型──中世紀的掌球遊戲──談起,娓娓道來網球如何在十九世紀風靡英國上流社會,並迅速傳播至歐陸與美國後掀起熱潮,又是如何搖身蛻變,從優雅的社交娛樂轉型為競爭激烈的職業比賽。
和其他運動一樣,網球早已不只是單純的競技,諸如選手性格、衣著和球風等等因素,都構成其迷人之處。威爾森也對各代名將瞭若指掌,屢屢在書中極為精闢(甚至有點不留情面)的剖析這些因素之於他們職業生涯的影響,讓網球比賽充滿人味。例如:法國選手蘇珊・朗格倫(Suzanne Lenglen)以劃時代的前衛穿著與多變的球技在 1920 年代為保守的女網競賽掀起波瀾; 90 年代崛起的阿格西(Andre Agassi)則在當時無聊透頂的網壇投下震撼彈。不同於時任球王山普拉斯(Pete Sampras)般溫吞害羞,阿格西早期叛逆的莫霍克頭、指甲油、誇張的眼妝和暴躁的脾氣都為自己博得不少鎂光燈。
除此之外,女性主義健將威爾森也聚焦於女性在網壇中角色與處境的轉變。近年來,女子網壇青黃不接已近乎從傳聞成為事實,如此頹勢在巨星莎拉波娃(Maria Sharopova)因禁藥被禁賽,以及小威廉斯(Serena Williams)宣布懷孕後更加無可挽回。但對比今日窘境,女性在網球世界的崛起可謂一場激勵人心的奮鬥史。
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在網球世界中比比皆是,就連最具歷史的溫網也在開辦七年後才首度增設女子單打項目,更遑論男女選手長年同工不同酬的困境,一直要到 2007 年才終於達成四大滿貫中選手獎金皆平等的目標。這項成就的幕後功臣之一,便是被稱為「金夫人」的前美國職業選手比莉・珍・金(Billie Jean King),威爾森也在書中詳述了那場她與溫網冠軍包比・里格斯(Bobby Riggs)的「性別大戰」。里格斯向來不掩飾他對女性選手的不屑,屢出狂語:
「對付女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她們懷孕,然後光著腳在家。」
「我一定會證明女人有多麼糟糕(lousy),她們應該待在臥室和廚房,而不是球場。」
里格斯也堅決反對男女同酬,理由是女性球技就是不如人。曾拿下十二次大滿貫賽女單冠軍的比莉・珍・金,終於無法忍受里格斯的歧視言論而接受挑戰,來一場網球大戰。1973 年 9 月 20 日,有五十多萬觀眾透過電視轉播收看兩人對決,當天可謂熱鬧非凡:
主辦單位「在十天前就敲鑼打鼓高調宣傳這場大戲」⋯⋯比莉・珍・金坐在「轎子上」被「男侍」抬著進場,轎子「用大紅、粉紫、白色的羽毛裝飾」。兩人進場時,主辦單位播放的音樂是音樂劇《飛燕金槍》(Annie Get Your Gun)的配樂〈我永遠比你強〉(Anything you can do I can do better)。
最終,比莉・珍・金直落三盤擊敗了里格斯。雖然這場比賽更像是場鬧劇,金夫人的勝利卻為女子選手帶來重要的象徵性意義。網球總被視為比較優雅的運動,但這些火光噴發之處,才完整了這一個內裡質地也充滿愛與熱血的世界。
許多入門球迷都承認,一開始最讓他們頭痛的無非是比賽中沒什麼規律可循的計分方式,尤其從「LOVE」開始的每一局更令人摸不著頭緒。或許這樣的「愛」在網球上,不只代表毫無開端的零分,也可進一步詮釋為球迷對選手狂熱的愛戀,及賽場上球員們為勝利鏖戰的激情火花。
註 1│網球中的四大滿貫分別指一月舉辦的澳洲網球公開賽(Australia Open)、五月的法國網球公開賽(French Open)、七月的溫布頓網球錦標賽(The Championships, Wimbledon)以及九月的美國網球公開賽(US Open)。
《愛與熱情的網球史:從布爾喬亞的花園派對到大滿貫頂尖對決》
作者:伊莉莎白.威爾森/著
鍾玉玨/譯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7. 06.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