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迴圈|在意識的亂流中,有種療癒正在發生:《曾經未曾》
如何在舞台上呈現「回憶」以及回憶的各種狀態,就像在意識的亂流中努力尋找一個可與「現在」發生連結的定點,並建構一個前進方向,卻同時表現回憶之豐富性。
看起來好像真的很難,因為在活著的各種狀態裡,回憶如同一位見證者、一個甩也甩不開的背後靈長伴左右,它知道連你也不知道的事、記載早已被意識排除在外的事件與情感內容,於是要將回憶的這種特性與具體內容轉換為劇本、舞台表現,並試圖跟觀眾說些什麼,真的不是一件易事,但也因此使人充滿期待。
由明日和合製作所推出的《曾經未曾》,從特定場域——機場與機艙為起點,串連起在個人、在群體記憶中的片段,這些場景偶然相連,彼此共振出一條情感的流動線,帶領觀眾離開現在的思緒,進入自己或他人的幽微回憶中。
主要由新銳導演洪千涵和編劇馮琪鈞發想創作,《曾經未曾》本來是一個一桌二椅、30 分鐘的寫實戲,後來經過與演員的集體創作,漸漸在多次演出中變成現在的模樣。在經歷烏鎮戲劇節、台新藝術獎後,這齣戲又在文化部補助計畫下前往愛丁堡藝穗節演出。集體回憶會因為不同國家、文化背景而有差異,加上戲中事件與事件的轉換時常依賴著台詞的過渡,在台灣能夠被理解的記憶流,到遙遠的英國觀眾眼中會是什麼模樣?
這次很幸運能與創作者千涵、琪鈞聊聊愛丁堡的演出經歷,以及這個作品在他們心中的轉變。故事的開始是琪鈞的個人經驗,一次在空中與鄰座中年女人的相處,竟讓她對其產生類似母親的情感。其實這類事件很常在我們的生命中發生,在陌生處境下,因為回憶的介入,人對他人的認識、對環境的認知依然帶有情感的濾鏡;於是有時反而在不熟悉的環境裡,那些平時不願、沒機會想起的,處於深層的回憶片段得以跳出,而心思敏感的創作者將之轉換成能深入其他心靈的影像。
開場時,觀眾被熟悉的機場廣播喚醒,立刻就進入機場、機艙,在這些特殊的場域裡,我們永遠都在離開與前往的過程中,空間與時間旅行使得平時穩固的自我鬆動。可能牽涉道別,與一個人、一個地方或一個階段道別,於是我們此時更容易接受環境的特定刺激。起飛後,我們可能是正前往未知,也可能即將回到熟悉的地方,但在還未到達的高空中,事情被懸置在那裡,沒有答案與結果。而此種懸置狀態在《曾經未曾》中,透過一種戲劇性安排,或千涵與琪鈞口中為戲所設計的「遊戲規則」,轉化為不同心理空間,戲劇在裡頭發生,那些來不及的、說不出的、記不得的都有了被呈現出來的機會。
北藝大戲劇研究所畢業後,洪千涵在倫敦大學中央演講和戲劇學院(Royal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 Drama)學習,去英國之前,她遭逢父親去世。機場是她常與父親說再見的地方,於是在此事件之後的搭機經驗,從身體感覺到精神回憶都創造了更深層的意義。起飛的壓力、亂流的震動和機艙的嗡嗡聲等不再只是一般經驗,它現在向回憶敞開,並接收一切情感的聯想。
於是在燈光與音樂的流暢轉換下,我們看見角色在機艙與其他時空之間來回擺盪,他們回到記憶中的地震現場、回到某次生日派對、回到某個後悔的時刻,甚至回到初生之時、回到羊水之中。機艙旅程的體感所帶來的不安經過擴大聯想後,超越場景本身的物質背景,體感的基調還在,滲入的回憶卻已經是來自意識更深層的所在,這樣的手法看似簡單,卻精準地呈現了回憶之運作及其被人類感受到的方式。
至於作品與創作者的關係,已與這個作品相處了很久的創作者們各自談到作品在他們心中的變化。琪鈞在畢業後一直從事舞台監督工作,直到 2014 年才開始全職投入劇本寫作,而在這個劇本聯合創作的過程裡,她發現自己最後總是讓意識回溯到「第一」的記憶——這些平時不會想起、卻好像對自己有重要影響的記憶。「我們一直說曾經發生的事已經過去了,但其實它成為了一種參考質,變成某種情感與提醒。」
至於千涵,在多次從旁觀賞這齣戲後,她發現自己似乎已藉由這齣戲完成與父親的道別。「我想到奇怪的變化,就是從以前到現在看這齣戲,哭點變得很不一樣。」在一個片段中,女兒在自己的婚禮上代替無法出席的父親致詞,這是延伸千涵對父親的思念,在某段時期,這個段落時常使她掉淚;但在多次的觀看與排練後,觸動她的反而是其他共同創作者的經驗,戲與真實人生互相的交織和影響也展現了回憶的創造性與變動,而對創作者與觀眾來說,似乎在這特意設計的心理空間中,有一種療癒正在發生。
即使多了語言隔閡,在愛丁堡的演出依然獲得觀眾的喜愛。在演後座談與回饋單中,劇團接收到了許多觀眾的情感回應。有一個來自澳洲的母親獨自前往愛丁堡參與藝穗節,而她恰巧就是經歷了長程的飛行才來到這陌生的地方,她說這齣戲讓她旅程的不快都有了意義。而當地場館則形容這齣戲「以輕快的方式說沈重的議題」。
因為劇本結構與場景氣氛的安排,使得演出以跳過語言的方式激進觀眾重溫回憶,於是不管來自何處的觀眾,都能在引領之下進入那獨特的心理空間,此時創作者與觀眾的關係是超越台上與台下的,他們共享了關於回憶的回憶,因為那是所有人都曾經歷的經驗。
除了黑盒子劇場演出,明日和合製作所也多方嘗試不同的演出形式,最近在國立政治大學藝文中心,他們帶來了即興互動劇場《坐坐茶室》,由交友軟體為發想,探討現代人在都市裡的情感孤立與壓抑。劇團近年作品都展現出與觀眾親密互動的意圖,如想關注這個創作力十足而風格獨特的劇團,以及獲得相關演出訊息,請見明日和合製作所 Co-coism。
【劇場迴圈】
法國哲學家 Henri Berggson 在他著名的記憶理論中描述一種「記憶的迴圈」,迴圈即記憶整體不同的凝聚程度,而「最大的迴圈是夢境與幻想」。以此為出發點,劇場觀劇記憶似乎也形成一個個特殊迴圈,我將這些精神內容寫下來,期望它以有趣的方式滲入讀者的知覺。
【于念平】
人類,學生,評論,作家。想當猶太人的羅馬人,愛文學的哲學研究者,寫劇評的電影愛好者。日日寫作但不欲為人所見,於是于姓女作家的作品至今尚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