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影評|《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在破隙中,看見黑暗與失敗的光

每週影評|《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在破隙中,看見黑暗與失敗的光

作者張硯拓
日期18.12.2017

原力覺醒之後,希望的曙光乍現,黑暗的潮波也隨之跟來。而不論何者的運行,都被宿命驅動著——或應該說,被「尋找天命」的意識所帶領著。《星際大戰》系列在過去的電影,一直在尋找所謂的天命之子(chosen one),正義的一方寄託希望於他,邪惡的一方則是忌憚、又想要收編他。而透過血統所傳遞的原力(The Force)潛能,讓整個故事成了天行者(Skywalker)一家的家族史,帶給觀眾猜測的趣味,也帶來相當的神話性質。在各種情節的變奏中,一再演繹著宿命。

這般宿命,伴隨著反抗軍迎戰帝國,已經戰了四十年。然後我們有了萊恩.強森(Rian Johnson),以一人編導之姿交出了《星際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不按牌理出牌,彷彿他自己才是反抗軍。就結果言,這部片浩大,緊湊,充滿了熱血與開闊的胸懷,有喜趣也有哀戚;但是劇情上,這部片蠻不「星際大戰」的,幾條敘事線有的鬆有的緊,有的更是刻意要反英雄/反高潮。

不過,這已經是系列第八集,它一方面要承先啟後,要做足場面和動作,要給正傳(Ep4~Ep6)的主角群鄭重的回歸和/或謝幕;另一方面在強森的腦袋裡,很顯然,他有特別想要討論的面向。而在這麼多任務的中心點,我想,他已經做得相當好了。

上一集的《原力覺醒》(Ep7)由 J.J. 亞伯拉罕執導,他在一些細節上嘗試新意,譬如讓主角芮是個女英雄,另一位更是過去毫無性格可言的暴風兵「叛變」而來的黑人青年芬恩。然而在這之外,大家都看得出《原力覺醒》是個把《曙光乍現》(Ep4)重新裝瓶推出的故事,這是一種致敬,卻難免叫人更期待突破。而《最後的絕地武士》繼承上一集的菜單,讓芬恩與王牌飛行員波以無數的同袍生命為代價、在兩次特攻行動中學到教訓,其中尤其第二場——千里迢迢跑到宇宙另一端找人助拳,就為了潛入敵陣、解除某種裝置,這在星戰系列上演無數次了,卻在最後擺了觀眾一道,錯愕和不滿的當下,換來的是事後回想、餘音繞樑的可能。

然後是芮與路克、凱羅忍這條支線,萊恩.強森真正地探索他想要的方向。尤其令我驚喜的是對原力的討論:過往在前傳中,絕地長老們相信天命之子可以「為原力帶來平衡」(bring balance to the force),這背後的邏輯是英雄主義,是以一人的強大來掌控、馴服原力背後的光明和黑暗。然而來到《最後的絕地武士》,強森讓路克說出:原力原本就存在萬物之中,是天地間一切生命力的平衡。這也就意味著:能夠運用原力的人——甚至不必是絕地武士——是能夠暫時找到破隙,乘勢利用那股不平衡,如同《駭客任務》系列的尼歐,能夠操控萬物的背後,其實來自他本身就是個「破綻」。

而這看似事小,實則扭轉了英雄與世界的位階。如果說《最後的絕地武士》的意義是傳承,它真正成功的不是把上一代的英雄火炬交給下一代的天命之子/女們,而是透過一連串的戲讓這些不及格的小卒——系不出名門、光明的意志也還不堅定的芮,會為了小情小愛小自私脫逃、行事不冷靜的芬恩,或一直想要模仿天行者們千里取敵軍首級(當然戲中的他自己不知道)卻終於被點醒這叫魯莽的波——得到成長,得到自知之明,愛惜自己,然後真正地成為夠格呵護火炬的人。

這同時,萊恩.強森根本不在乎芮的身世,他也不在乎史諾克的身份;他大概沒很在乎那顆莫名的賭場星球(除了可以碰一下軍火商這個議題),但是他在乎這些年輕人們憑什麼/為什麼,可以成為新世代的英雄?

然後,我們終於要討論一下標題,畢竟這是屬於最後的絕地武士——路克.天行者的電影。有人說這部片不用看過「星戰」前幾集也能懂,甚至說它刻意想要丟掉包袱,某種程度上都是沒錯,但在核心處,也就是路克的內心交戰部分,它卻把前傳真正有意義的部分抓出來:絕地長老們坐視西斯派壯大;絕地組織培養了安納金,卻無法給予他心靈帶領;絕地議會作為一種宗教的,相信神諭、可能也迷信血統的組織,把原力魔幻化,把武學儀式化,但是這不但把概念做小,也把天地間原本就有光明也有黑暗、才能有所謂「平衡」的道理,給推遠了,變成盲目。

所以相對地,凱羅忍的核心即使是一片黑暗,但是那黑暗有過程,有震盪,有理由,也就有了張力。他在故事中一再地弒父:有自己下不了手卻眼睜睜看著她被炸的母親,有以為被擺了一道其實對方畢竟用盡真氣的師父,有真正動手的(史諾克),如果再加上上一集的親父,當你覺得這傢伙根本是個超級逆子,卻同時會醒悟:那是因為他身上有著太多、因為血統而來的期待和矚目。

這樣的矚目,以及他用以回應的反叛,就像萊恩.強森對過往所有(被天行者血統支配的)星戰電影說:通通毀掉吧!雖然這同時,他又沒有忘記要尊重輩份,全片最有智慧的台詞,正是尤達說的那一句:失敗,其實才是最珍貴的禮物。

要嚐過失敗,而且能夠活下來,我們奮戰不是為了擊敗我們痛恨的對手,是為了保護我們所愛的人。真正動人的不是壯烈犧牲,是活下來等待下一次機會。《最後的絕地武士》在我心目中有三個魔幻時刻,第一是尤達說的那句「路克我好想你」,第二是那把無聲的光速刀——那個以船身作為特攻的鏡頭,謝天謝地,強森選擇了讓聽覺完全真空,那一刻我看到了整個星戰系列、最成功收服我的美學瞬間——

第三,是莉亞將軍的「復活」一刻。我相信全世界所有影迷,都是抱著向凱莉.費雪(Carrie Fisher)道別的心情進場看片的。於是在那好早的段落,我們都以為「就是這兒了」,但其實並不是。《最後的絕地武士》在相當程度上,讓我想到今年稍早的《Cars 3》,關於年老的主角仍有最後一段英雄路要走,不是要奮力交棒,是學著在一旁,陪伴那些年輕的自己,看他們跌跤、莽撞,最後長得比自己還高大。這樣的「看」,才更是心境的成長。

而我喜歡這部片,不只讓馬克.漢彌爾(Mark Hamill)交出了動人的告別戲,也讓莉亞公主一直看到最後。於是我們,也能夠再多看她一會兒。


【張硯拓】      
影評人,1982 年次,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評審,經營【時光之硯】部落格及粉絲頁十年,著有電影散文集《剛剛好的時光》。信仰:「美好的回憶是我的神。」

#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 #每週影評 #Star Wars #星際大戰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張硯拓
圖片提供博偉電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