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電影一下|張亦絢看《懸案密碼:第 64 號》:「國家對不起妳」及其他
被歧視者遭強制絕育的歷史,對讀過性别史或女性主義理論的人來說,大概都不陌生。
《懸案密碼:第 64 號》不會是將這個主題拍得最深入的,不過,它很可能是最容易進入的一部片。「這時歹徒應該會殺她啊,怎麼架沒打輸,反而逃走了?」——我承認我在看電影時,對若干細節,有過這類的小小 OS。雖然我明知道,以這部片「邪不勝正」的通俗調性,警探一定不會死。此外,一向翻天覆地才能水落石出的調查,在《懸案密碼:第 64 號》裡,效率奇快地,就可真相大白。為什麼電影既敢且能,冒著被認為跳躍的危險,仍然採取相對來說,簡化的敘述策略呢?這是《懸案密碼:第 64 號》有趣的地方。
重返不義遺址的多種方式
根據 1999 年 3 月 6 號的《衛報》報導,德國納粹絕育受害者約 40 萬,丹麥也有 6000 名(註1)——但在納粹沒登陸的美國照樣有受害者,且絕大多數為黑人女性——除了性別與種族歧視之外,在「優生學」名下的「公共衛生」政策所涉歧視,還包括了身心障礙與貧窮。
不過,除了德國的集中營遺址,要舉出哪個特定地方,曾被用來施行此事,倒是說不上來。《懸案密碼:第 64 號》定位出丹麥「史葡格島」(Sprogø)上的機構就是負面(人權)遺址(或曰不義遺址)。這麼具體的揭露,是當初讓我進電影院的動機。在丹麥的旅遊網站上,關於史葡格島上「女孩之家」的介紹,除了說它涉及最黑暗的歷史外,也記載了它直到 1963 年,40 年間關押了約 500 名「問題少女」。
透過女警探蘿思(Johanne Louise Schmidt 飾)之口,我們知道,「女孩之家」已不再運作,但它的象徵意義仍屬丹麥民間記憶的一部份:一方面,從父母說出,現在不再能送壞女兒去史葡格島了,我們於是知道,它的存廢可以當作未成年人人權的分水嶺;另方面,蘿思還放言,過去被判定應該懲戒的,根本是些「崇尚自由」的少女——。
蘿思的說法提醒觀眾,當年的少女們可能只是在爭取自由,才會為父權規範所不容;然而,導演拍攝的影像卻沒有傳達出同樣具反思性的敏感度,只讓觀眾看到接近刻板印象的不良少女。
女孩麗塔強吻妮特的段落,完全還是「女同性戀」等於「邪惡」的符號運作;麗塔把妮特騙去讓人強暴又向院方告發她,我們會在後來的劇情中得知,這些邪僻,是麗塔想取悅院方換取自由的「適應行為」(權威者帶壞下位者)——但這些影像,其實本可以處理得更細緻。反而是,如今荒廢的女孩之家的警衛,不修邊幅的布拉德(Nicolas Bro 飾)在導覽該院時,都止不住地瑟瑟發抖,較諸卡通化的邪惡醫生,使我們對此空間所代表的陰暗,更能有所感。
警探卡爾(Nikolaj Lie Kaas 飾)面對白髮蒼蒼的被絕育受害者時,說了一句話:「國家對不起妳。」——這是相當關鍵的一處。倒行逆施的醫者、組織或個人,在任何社會中,都未必能全免,但在這個議題上,問題更出在掌握資源的國家,既曾是歧視的共犯(甚至是發動者),也未能在事後,進行彌補——受害者透過司法控訴做絕育手術的醫生但挫敗,應是最教人感到沉重的部份——瑞典自 1999年起,開始補償受害者,這個議題可說已橫亙超過 20 年。
未成年人的性、移民與當下的歧視
國家會鑄下大錯。——不能說《懸案密碼:第 64 號》沒有提升意識的企圖與功勞,因為卡爾也大可以只說「醫生是魔鬼」,不提國家。但國家主義與優生思想的纏繞相生,電影處理得很幽微,並不是它最有力的部份。
賦予電影一定當下感的,是移民警探阿薩德(Fares Fares 飾)與同為新移民少女 Nour 的互動——意外懷孕的少女不敢讓家長知道,這個橋段我們真是爛熟了——無論中外,這似乎都仍在原地踏步。不過,《懸案密碼:第 64 號》指出了危險性,如果未成年人把獨自面對當成鐵則,一旦在醫療過程中,遇到更複雜的問題,何止是未成年人難以應付,就是成人也必須依賴社會上的其他資源與其他人,才能處理。然而,該被責備的不是未成年人,成年人必須改掉以威權或防堵心態,形塑出來的家庭或社會噤聲氣氛。
只是去做人工流產,就在不知情的狀況,被醫生刻意絕育,這有可能嗎?
醫病關係的不平等,時有所聞。我雖不知劇情此節,靈感是否來自當地時事,倒是看到法國就有「在病人不知情之下就對病人進行絕育」的訴訟,且非單一案例。《懸案密碼:第 64 號》中,醫生並非因為過失而傷及病患,而是自以為有資格,侵權處理移民少女的身體——電影於是告訴我們,優越感思想造成的歧視暴力,可以極端與殘忍到什麼地步。
用偽推理的形式提高「歧視性絕育」的能見度
藝術性、娛樂性、教育性——《懸案密碼:第 64 號》什麼都有一點,也什麼都未佔據中心。它最鮮明的性格或許是,以偽推理的形式,提高了「歧視性絕育」議題的能見度——而這個議題非同小可。而這也回答了電影的形式,為何不是那麼偏重情節的滴水不漏。
近幾年來, 歐洲法院與日本法院,剛就是否強制跨性別者絕育,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決——「歧視性絕育」,在未來仍會牽動法制更迭以及社會輿論。若想以不太沉悶的方式認識一下這個主題,《懸案密碼:第 64 號》或可是選擇之一。——賦權才能預防歧視,在這個視角下,台灣紀錄片《祝我好好孕》,進行了溫柔理解生育的公共言說,可說也頗值得參考。
註1| 受害人數根據調查時間的不同,會有所變動。
導演|Christoffer Boe(《愛情拼圖》)
上映日期|2019.06.14
【小麻煩】
很難不令人想起李明哲或白色恐怖——這是《莒哈絲的漫長等待》。別管預告片的小陳腐與煽情感,本片有見地與才情地重現原著《痛苦》中,針針見血的句子。對聲音與時間的一絲不茍,使本片確能不辱莒哈斯幫。對政治與歷史電影尤其有深刻批判與顛覆:不容錯過。
【麻煩電影一下】
電影之道在麻煩。不製造麻煩的電影無可觀,生出了麻煩的電影才可愛。嗯,有點麻煩⋯⋯,當我們談論一部有趣的電影時,我們似笑非笑,表面怪罪,心中深喜。它或許還有些難懂,它可能已讓人吵架,但就是如此,我們心嚮往之。麻煩是多麼親愛的字眼啊,當我們想從陌生人那裡問到一點資訊,當我們希望身邊人遞給我們什麼,我們就從這一句開始:麻煩你/妳⋯⋯。【麻煩電影一下】每個月會挑出一部有麻煩的電影,與你/妳一起不厭其煩。
【張亦絢】
巴黎第三大學電影及視聽研究所碩士。早期作品,曾入選同志文學選與台灣文學選。另著有《我們沿河冒險》(國片優良劇本佳作)、《晚間娛樂:推理不必入門書》、《小道消息》、《看電影的慾望》,長篇小說《愛的不久時:南特 / 巴黎回憶錄》(台北國際書展大賞入圍)、《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台北國際書展大賞入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