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跳舞|黑天鵝的 Happy Ending

有時跳舞|黑天鵝的 Happy Ending

作者何曼莊
日期14.07.2015

西非的獅子山共和國從 1991 年起陷入內戰,這場戰爭牽涉到鑽石、領土、軍事鬥爭、列強角力,鄰近好幾個國家也進來攪和,2006 年的電影《血鑽石》講的就是獅子山,而《軍火之王》裡,Yuri 說賣軍火的總是會有新客戶,電影最後的客戶就是賴比瑞亞軍閥 Charles Taylor,他買了軍火要去打獅子山。這場內戰總共打了十年、九個月、三星期又五天,死亡人數在五萬到三十萬之間(你看這如此荒謬的誤差值,就知道人命是多麼不被當一回事),流離失所的人數大約是兩百五十萬,而這國家的總人口也只有六百多萬人而已。

在這流離失所的兩百五十萬人中,有一個女嬰叫做 Mabinty,在她三歲的時候父親被叛軍射死,母親則活活餓死,她被送到孤兒院,孤兒院被炸掉之後,又逃到難民收容所。因為 Mabinty 患有白斑症(跟麥可.傑克遜一樣),皮膚色素會減少出現白斑,在非洲國家,這樣的病人經常被視為「魔鬼」。Mabinty 的命運在四歲的時候改變,她與另一個女孩被美國紐澤西的一堆白人夫妻收養,在收養家庭,她得到養父母全心的關愛與照顧,逐漸從戰火的陰影中走出,她改名為 Michaela(麥凱拉),告別過去的恐懼。

就算是沒有戰爭的地方,生活也是充滿挑戰。麥凱拉在獅子山流亡時,唯一美好的憧憬來自一張芭蕾舞的照片,而她確實也有跳芭蕾舞的天賦,人都到了美國,當然要好好栽培。但是別人都跟她的養母說,黑皮膚的芭蕾舞星不值得栽培,因為沒有舞團會雇用她,芭蕾舞團是白人的世界。麥凱拉的養母 DePrince 太太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她們家離富裕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她全力以赴,積極奔波,忙著幫麥凱拉買(昂貴的)舞衣、舞鞋,帶她去上課、比賽、表演,在她登台前幫她用正確顏色的遮瑕膏蓋掉身上的白斑,她還經常一邊把鬆緊帶染色,一邊哼哼唧唧,說標籤上寫的「膚色」到底是誰的膚?在紀錄片《第一位置》(First Position, 2011)裡面,我最喜歡的人物之一就是 DePrince 太太,要不是她那麼堅定地支持,麥凱拉也無法撐過那麼嚴苛的考驗,畢竟,先不論膚色種族,不論家庭優渥或貧窮,光是技術面的競爭,芭蕾事業的成功率就已經非常低了。

麥凱拉後來贏得全美青少年大賽,得到紐約的舞蹈獎學金,畢業後成為紐約哈林舞蹈劇場最年輕的團員,之後又入選為荷蘭國家舞團第一位非洲裔的團員。

在全美同志獲得婚姻權的喜慶彩虹橫掃網路之後幾天,另一波象徵新希望的新聞緊接而來:三十二歲的 Misty Copeland 終於 當上了 ABT(美國芭蕾劇院)的首席,這是美國國家芭蕾舞團創團七十五年來第一個非裔美國人首席舞者。

出生在美國堪薩斯市的 Misty,童年也很坎坷,母親結婚又離婚四次,期間被帶著不斷搬家,直到十三歲在洛杉磯才開始接觸芭蕾,十五歲時,她已經是贏得大獎的天才舞者。但坎坷還沒結束,在她滿十八歲之前,因為別的事情而全國出名:為了繼續舞蹈訓練,她向法院申請與母親脫離關係,後來引發了母親與芭蕾老師夫婦對簿公堂爭取監護權的大風波。不過總算到最後,Misty 順利長大,完成舞蹈訓練,1999 年加入 ABT 舞團。

Misty 在美國芭蕾劇院年間一直都是唯一一名非裔獨舞者(Soloist)。在這些年間,她登上過時代雜誌封面,成為 Time 100 影響人物,出版了兩本暢銷書,當上 Under Armour 的代言人,成為全國年輕男女的偶像之後,直到最近才當上了首席。其他 ABT 的首席,都不需要努力到這種程度,只要把舞跳好就好。

在為運動品牌 Under Armour 代言的自傳式廣告影片裡,旁白簡單明瞭了說出她在古典芭蕾界長久遭受的質疑:

You have the wrong body for ballet, and at 13, you’re too old to be considered.”
(你長錯了身體,而且十三歲才開始跳太”老”了。)

除了膚色,Misty 的肩膀太寬闊、胸部太大、大腿曲線太飽滿,這些都是古典芭蕾不欣賞的特點,但是這讓她的舞風更強勁具有爆發力,被譽為「運動家舞者」的 Misty 成為國家芭蕾舞團首席之一令人振奮,但真正的職業平權,還有好長的路要走。她曾說,希望以後不要被稱為是最好的Black Ballerina,而是最好的舞者,民族的特色讓她遭受阻礙,但也同時讓她在眾多面孔模糊的白人公主之間格外搶眼。

芭蕾是最具有封建色彩的舞蹈,它從來就跟公平無關。本來藝術工作就不是人人有獎、大家開心,藝術讚揚的是天分、苦練與運氣,追求的是超越、光芒、崇拜,但同時藝術也應該力求突破界線,跨越傳統包袱,讓人對美的理解更加多元,並隨著時代而進步。

麥凱拉與 Misty 成為國際一流芭蕾舞團的臉面,讓我們可以期待在舞台上看見代表非傳統價值的黑天鵝追求幸福,擁有與老派白天鵝同等的機會得到 Happy Ending。兩位經歷苦難童年的優秀舞者在這個時代終於出頭,她們的勝利來自群眾對她們的支持,進而改變了墨守成規的芭蕾殿堂,說明了這個時代,人們想在芭蕾裡看見的不只是粉嫩白皙的童話,還渴望看見真實生活中奮鬥的美麗姿態。而藝術家的本份,就是不斷磨練自己,然後改變這個世界。

參考片單:
紀錄片《第一位置》(First Position, 2011)

 

【有時看書 / 有時跳舞】

從大動物園畢業之後,女作家開始關注人類的世界。繞道十四個動物園後,回到美國紐約居住,「有時看書」、「有時跳舞」。這個「一動一靜」的專欄,主要目的是在作品與文獻資料中尋找、拼湊,建構出藝術家們在生活中的形象,換言之——找出藝術家們的「萌點」。

萌,日語漢化之後的動詞,簡言之,就是「被可愛的特質所吸引」。

【何曼莊】

1979 年生,台北人,著有《即將失去的一切》(2009,印刻)、《給烏鴉的歌》(2012,聯合文學)、《大動物園》(2014,讀癮),是作家、翻譯、紀實攝影師、數位媒體製作人。

#Misty Copeland #有時跳舞 #舞蹈 #芭蕾 #何曼莊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何曼莊

推薦文章